返回第七十四章 祖暅之  北魏天骄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元冠受允了傅敬宗的请求,三千八百步骑逶迤南行,又行了数日,才走出褒斜道。

出了秦岭,便是平坦开阔的汉中平原,在山连着山的秦岭里转了好些日子,一下子,眼前就空旷了起来。

北面的秦岭和南面的大巴山夹起来的汉中平原在地缘政治和农业、军事条件上可谓是天赋异禀。

地缘上,得汉中者,退可固守山河,进可南取巴蜀,北进关中,正是汉高祖成霸业,汉昭烈成三分的重要地缘拼图。便是庸碌无能的张鲁,也可以凭着献上汉中给曹操谋个万户侯。

军事上更不用多说,诸葛武侯出祁山的故事都耳熟能详了,而大巴山中的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更是天下雄关,只要不是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守军几乎不用担心什么。

至于农业,虽近冬日,但仍旧能看到插播冬小麦的农户,这也令元冠受一行人不由得感叹造物之神奇,南北两条宏伟延绵的山脉,中间竟然有如此肥沃平坦的土地条件。

而且汉中并不缺种植小麦、水稻这种口感较好的农作物所必须的水源。哪像陇西,只有上邽一片能种小麦,其他地方不是戈壁高原荒漠,就是草原山区盐碱地。

汉中平原的气候相当的温暖湿润,远胜于陇西四季不断的干燥大风天。而且除了平原地带,临近山区还有非常多的梯田可以开发。

汉中境内河流繁多,有汉水、沔水、婿水、洋水等等,年净水量充沛,河水不冻,冬无积雪,霜害少,风力小,非常适宜农业生产,是北魏在西北的重要粮仓之一(关中、汉中、上邽)。

在北魏的潼关以西的赋税征收中,由于有且仅有汉中可以大面积播种水稻,大米的征收占据了关西接近九成的征收产量。两季麦占据了关西四成的征收产量。

即便如此,梁州府库中依旧有着堆积如山的麦(麦子)稻(大米)粟(小米)黍(黄米)菽(大豆),由此可见,汉中之富庶。

至于为什么元冠受知道梁州府库里有什么,自然是因为傅敬宗带着他们在梁州治所南郑城里修整了一番。

南郑城中,人口远胜关西各城,在关西人口数量上仅次于长安,傅竖眼主政汉中(包含北魏设置的梁州、益州、巴州,其中益州巴州在巴蜀境内都只有很小的一块土地,统称汉中)这些年,从关中、蜀中、陇西逃避战乱和重赋至此的魏梁两国百姓和山蛮多达十余万户。

也就是说,汉中在原有的人口基础上,迁徙来的流民已经和南梁益州的账面人口差不多了。

说出来可能不信,南梁的益州,包含了成都平原的广阔土地和大量人口,但是账面只有十余万户,也就是四十多万人。

那么人口都去哪了呢?

南梁的人口结构是由四种人构成,普通平民,寺庙附属人口,豪强坞堡附属人口,世家大族附属人口。

后三种,都是不列入官府的人口统计数据的,所以偌大个益州,在蜀汉灭亡的时候还有二十八万户,将近一百万人。

到了南梁这时候,反而只剩下一半了。

当然不是因为瘟疫、战乱、天灾等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大量的人口被藏匿了起来,这些“黑户”,官府无法对其收税、征徭役,南梁的国内就是这么个情况,也不止是益州的问题。

所以哪怕北魏烂到了根子里,各种倒霉事接踵而至,南梁还是无法北伐统一全国。

因为南梁的内部也非常的混乱,世家大族自从永嘉南渡以后,盘踞上层政治二百余年,底层寒门的上升渠道被彻底闭塞。

这是一个比烂的世界,在社会上升渠道这方面,北魏哪怕各种骚操作,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比南梁还要好那么一丢丢。

如果说在北魏,开历史倒车的《停年格》、已经泛滥的底层官位的卖官鬻爵都是对官员积极性的打击的话,那么在南梁,出身寒门的青年官员连积极性都没有。

九品中正制之下,你再怎么努力,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命运,挣扎吧,使劲挣扎吧,最后会发现自己还是个笑话。

南朝侨姓,琅琊王、兰陵萧、陈郡谢、彭城刘等等,哪一个不是世代高门,江南本土的张、陆、周等大姓就更不用说了,从孙吴世代就已经是江东政治的顶层角色了。

“你说,梁国的北梁州刺史叫祖暅之?”

就着烤牛肉,扒拉了一口白白净净的大米饭,元冠受腮帮子不停动,边吃边跟傅敬宗聊天。

可得多吃点,在关中打仗,元冠受就没吃过大米饭,天天都是小米饭、黄米饭、黑豆麦饭轮着来,一点口感都没有。

在后世这些杂粮饭都是健康餐,可元冠受现在只想不健康一下,多吃点难得的大米饭。

傅敬宗端着碗回答道:“是啊,原来梁国的太府卿,主持修建浮山堰哪个,被萧衍迁怒,扔到北梁州当刺史了。”

南梁设置的北梁州,位置就是以前三国时代司马懿千里袭孟达的那个新城郡,治所是上庸。那里地理条件相当恶劣,虽然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