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章过了  女尊大唐:我成了太子妃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安城中。

太子妃教东宫属臣如何写诗很快便传遍了。

而这些列出来的诗,无不有着各自的特点。

霎时间。

在上层贵族当中,也是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

……

当然!

其实这些诗都不是什么重点。

重点是,苏纨所提出来的一些写诗的主张。

因为是教东宫属臣如何写诗。

那么这个教,就尤为重要。

所以说……

苏纨都教了什么。

……

其实苏纨教得很简单。

第一。

写诗不必追求绮丽华艳。

第二。

写诗应该是有感而发。

第三。

……

从苏纨教的来看,就知道她教得不怎么样。

完全是门外之言。

但是!

虽说是门外之言,然而,在这些精妙的诗之前。

所有人都不得不重新陷入反思。

自己的诗跟她所拿出来的诗比怎样?

原来诗可以这么写!

所以说,这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然后……

有一些人便去翻前人的著作。

但是!

却仿佛一点都找不到联系。

尤其是那首“风急天高猿啸哀”,这首诗,读着让人觉得很顺溜。

很富有诗意和美感。

但是,这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而且……

真的是人写出来的?

所有人都不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诗。

这首诗怎么说。

可能是一位天才所作,但是更多的人却更愿意相信,这世上并不存在天才。

他们仿佛一开始就一致认定,这首诗其实是有技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

这种技巧是什么?

她们就是翻篇所有的书,都找不到。

……

“这诗是我见过的写得最绝的!”

“就是不知道是谁写的!”

“按诗中所说,应该也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

“可能有如此造诣之人,当世真的有么?”

说此话的人,正是唐初另外一位有名诗人,也是太宗的好知交,好臣子,虞世南。

虞世南也十分擅长写诗。

几乎可以这么说。

贞观初的这段时间,如果要说写诗哪个写得最好。

那么,一个是新创了上官体的上官仪,另一个,就是旧时代一直延续到新时代的虞世南。

虞世南很擅长写南朝齐梁的那些宫体诗。

但是由于她自己也认为,这些诗不好,所以,到了她晚年的时候,几乎已经封笔不写。

甚至……

她还曾劝过太宗,也别写。

因为这样的诗写下来毫无意义。

当然,虞世南也并非全是宫体诗,也有一些写得比较好,如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就写得很好,然而……

如果是以苏纨的要求来评价的话。

还是差了点,因为她不认识第二个字。

不过,光是这首诗,已经足可见,虞世南的水平。

不说很厉害,超越古人什么的,但至少,她已经开始脱离南朝齐梁原来那些诗对自己的影响。

虽然这个緌字,还是多少有些卖弄的意思。

好好的触角就触角,非要写什么緌,如果是叫苏纨知道了,苏纨一定会这么说。

这个字你非要说不好么?

其实也不是,因为緌字,说的就是帽带打结后下垂,这字其实认真地来说,是十分形象的。

但这里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言语不够直白,用词不够精炼。

然而……

这大概就是初唐的毛病。

但是!

当虞世南读到苏纨,也就是太子妃所列举出来的这些诗后。

她开始发现一个问题。

苏纨的这些诗都太精炼,太准确,太生动,甚至,还给人一种多姿多彩的感觉。

野渡无人舟自横,一个横字。

如果是让他来写,他肯定会从诗经里面翻个你不认识的字出来代替。

又比如说风急天高猿啸哀。

光只用了三个字,急,高,哀。

如果是换作她来写,她觉得,至少能让太子妃再认多三个生字。

为什么?

为什么明明看似如此简单,然而她们却好像想也想不出这样的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此时她们的诗,往往都缺乏一种提炼。

她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抄过来的。

要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