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祭祀  皇明缇骑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维万历十年,岁次壬午,正月辛丑朔,初一日庚申。皇帝谨遣太子太师张居正,致祭於黄帝轩辕氏,曰:维圣贤德,奉天於命,隆功成务,盛治勋业,揆抚黔黎,利赖万世,百臣承之,惠泽邦民,躬弗祀事,钦承祖训,惟神昭鉴,永祚国邦,尚飨!

在卯时的最后那一刻时间里,远方的天空刚刚亮起了一抹鱼肚白。而位于京城中轴线上,皇宫中央的午门已经被打开。华贵的依仗队伍从奉天门一路浩浩荡荡前进,他们穿过六科直房的大门,传入社稷右门。

留给皇帝单独行走的正门,其他人是不能染指的。这也包括了与皇帝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正宫皇后。嫔妃和宫人们,以及那些受宠的太监,他们从正门左右两边次一级的小门出来。而朝廷的大臣,连含首辅在内,则只能走更次一级的左右掖门。

当然,这样的行走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皇帝和皇后的大婚庆典,为表达明媒正娶的传统美德。新进的皇后就可以从正门直接走到皇极殿;又如往常的朝贺,要凸显大臣的重要性,也允许他们走侧门。

但是祭拜天地先祖这样的国家大事,为了向帝国臣民强调“君权神授”的法统,以及“尊卑有序”的礼制,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任何人都不得逾越,否则就是蔑视帝国皇帝的权威。

今日的朱翊钧格外庄重,他穿上了华夏延续了几千年的帝王衣冠。头上戴着桐木乌纱十二垂旒冠,每一旒都由黄,绿,红,蓝四色玉珠串成,玉珠与玉珠之间还以白色珍珠隔开。——这种帝王冠头始于华夏黄帝时期,在秦始皇时代才逐渐完善。

身上的黑色玄衣,袖口装裱了一道道龙纹,后背以星辰,山河为点缀,肩上缝绣红日白月两个正圆;腰下的红色蔽膝则装饰了彩色祥云。

又从蔽膝漏出的部分看,最里面那件黄裳则佐以青、赤、黄、白、黑、玄六章。——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为崇拜的六种颜色。

朱翊钧踏着脚下的一对云头黄绦赤舄,一步一步登上了用汉白玉砌筑的三层祭台。直至顶端,上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摆着青色、白色、红色、黑色四种土壤,至于黄土,则居于四种土壤的正中心。

这些土壤都来自帝国的各个地方,按照五行的方位摆设,寓意为帝国天子统治下的千山万水,拥有各式各样的土地颜色。

“陛下……”张居正悠悠念完了嘴里的祭文,对帝国皇帝深深的鞠了一躬,而后便从祭坛上下到大臣叩拜的队伍里。

接过太常寺卿递来的三根清香,朱翊钧朗声念叨着祈愿国家太平,万世昌盛的祭祀祝词。等着一切都完成后,才把手里的清香插在黄铜香炉里。

可能帝国皇帝向上天祈求的东西太多而延误了时间,以至于在大风呼啸中,供桌上的牛头、羊头、猪头、狗头和鸡身都沾染了银白的香灰。

“跪!”负责祭祀礼仪的太常寺官员鼓足了中气,朝祭台底下的人们开始发号施令,“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

如此这样重复三遍,下面的贵族和大臣们也都跪了起,起了跪。足足重复了三遍,行九叩首的最高祭拜礼仪。

只是在这个行动中,刚刚产了子,尚在坐月子的皇后有些吃不消了。微小的细汗从脸颊上渗出,沿着皮肤表层纹路慢慢滑向脖颈。

“去拿一把凳子来!”即便皇后强装自己没事,但还是被旁边的李太后看出来了。为了不耽误祭拜天地的大事,只能小声与冯保说道。

又摸着皇后头上的九翟金凤冠,李太后极其心疼的说:“真是苦了皇后,刚刚生了女儿,还要冒着寒风来祭拜,哎……”

一声长长的叹息,让皇后的内心温暖了许多。李太后是真的舍不得,若不是典礼太过重要,恐怕早就亲自动手,将儿媳妇头上的那个冠头摘了去,毕竟这种用黄金和珍珠打造的冠子,外人看起来漂亮,但戴着的人却有苦说不出,因为它实在是太重了。

整个祭祀典礼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矗立于祭坛周围的锦衣卫和金吾前卫们像风中的石像一样,他们披着罩甲,戴着金色凤翅盔。但手里的武器又不相同,锦衣卫通常在这样的场合手持关刀,金吾前卫用的,依旧是方天画戟。

古老的祭祀音乐《大韶》开始在紫禁城的上空飞扬,清脆婉转的旋律向着更高得到天空奔涌而去。万历十年正月初一的祭祀大典,就这样在风雪中开始了。

然而京城更多的地方,与皇宫内的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庆祝大年初一,妇女们更是一清早起来,就烧了一锅热乎乎的水,趁着小孩们在大街上玩雪的工夫,把大年三十晚上包好的“水点心”(明朝时期,水饺被称为水点心)一个一个下了锅。

男人们自然也不会干坐着,他们走街串巷,互相道声恭喜,又发出去不少的红包。等鼓楼里的钟声响了,就把一串串红色的鞭炮挂出来,噼里啪啦炸响在雪地里。

无论怎么看,万历十年的春节都洋溢着老百姓热情高涨的笑脸。帝国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