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生子当如周亚夫  从夺舍扶苏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既然打定了主意,扶苏马上开始提笔抄写。

一部《劝学章》,煌煌五千言。

渐渐地扶苏的手臂开始酸麻了,后来整个人都开始不好了。

他感觉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了,脑子晕晕乎乎的,像是腾云驾雾一般。

就像是“每周杯”决赛上的内马尔——飞在了半空中。

写字还真是个体力活啊!

本来扶苏的字是十分丑陋的,也不会写毛笔字。

但夺舍之后,他发现从细小养在深宫中的扶苏写了一手好字。

于是,他大叫一声,“拿来吧你!”

于是,扶苏从扶苏那里学会了写字。

在大约用去了七个棺材用量的梓木之后,《劝学章》终于全部抄写完成了。

周勃走上来观瞧,发现扶苏所写的字体,完全不同于目前大秦流行的小篆和隶书,而是一种新鲜的字体。

扶苏解释道,这是他专为了印刷而创造的新字体。

这种字体正正方方,横笔细,竖笔粗,方便印刷,具有极强的美感。

周勃一脸崇拜。

大秦咸阳扶苏,NB666!

后来,有人提议将这种字体名为扶苏体,被扶苏坚决的拒绝了。

据扶苏所知,拥有自己专属字体的皇帝,下场一般都不怎么好。

他还是不要和住在地窝子里的上帝元子、神霄帝君抢风头了。

最后,他将这种字体定名为“秦体字”。

秦体字、篆书、隶书和后世出现的楷体并称为大秦四大字体,扶苏也因为因此成为了大秦书法史上的杰出书法家。

扶苏亲自执笔书写的《劝学章》也称为天下第七书法。

不过后世普遍认为如果扶苏不是皇帝的话,天下第七书法其实叫做天下第七千万书法比较合适。

……

雕版书写完成之后,下一步就需要进行雕刻了。

这一步是个技术活,本来准备了专业的人来做。

既然周勃当过木匠,扶苏让周勃先来试试。

他坐在旁边,吃着冰糖葫芦,看到周勃运刀如飞,很快一个个字体就全部凸显了出来,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好木匠!”

如果让周勃一个人雕刻,真不知道要搞到猴年马月。

于是大秦七十人的博士团悉数参与其中,他们都是文化人,搞点小篆刻还不是手到擒来。

雕版完成之后,就是刷墨印刷了,这是个力气活。

这一步主要是由扶苏身边聪明伶俐的小黄门们负责。

印刷完成,纸张晾干之后,被小心翼翼的装订在了一起。

雕版则被清洗干净,统一保管存放,以备日后再次使用。

后来民间还有人改良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不过因为活字印刷术不太实用,最终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第一次雕版印书,扶苏一口气印了三万本《劝学章》。

这些书会很快被送至全国各地,配合秦字简化工作一同推广。

这将有利的促进大秦的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大秦人的文化素质。。

到这里,扶苏对于文字的改革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如果有可能的话,后期扶苏还打算推广普通话,不过这是后话了。

普通话的标准音选择也是一个问题。

扶苏编写的《劝学章》,简单易懂,知识包罗万象,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在之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大秦重要的蒙学书。

对于蒙学书来说,便于理解就是最重要的,李姐万岁!

《劝学章》的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是百家姓,以“嬴秦赵冯,蒙王李杨”开头,罗列了大秦六百六十六个姓氏。

后世普遍认为,这是因为部分文字,直接促成了大秦姓氏制度的定型。

在秦二世之前,姓氏制度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混乱的状态。

姓氏起源,源远流长,可以一直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在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氏。

所以,当时所说的的百姓,不是真的老百姓,而是指贵族。

最初,姓和氏是两个东西。

一般情况下贵族女性称姓,姓是别婚姻的,同姓不婚,可能这时候古人已经对近亲结婚的危害有所认识了。

贵族男性称氏,氏是别贵贱的,所以当时通常会以封地、官职为氏。

如果一个人被封在了陈地,他的氏就是陈;如果一个人做了司马,他的氏就是司马。

有时候也整的挺尴尬的。比如一个人被分封在了畜地,他的后代就姓畜了。

如果有人做了操这种官,他的后代就姓操了,相互问候的画面简直不要太美。

总之,姓和氏的存在着种种不同,姓是万年不不变的,而氏是经常改变的。

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同姓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