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人的中央军,作为扶苏给蒙恬的第一批支援部队,即将到达蒙恬在上郡的大本营。
在他们身后几百里,直道之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这是来自咸阳的运粮队伍。
秦军行军打仗,粮草一般都是在军队之后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些车辆上装的,是扶苏给蒙恬的第一批物资,之后的还会有源源不断地物资被运送到上郡的军营之中。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大秦的将士们,一定要吃饱穿暖。
为了给蒙恬筹集粮草,扶苏几乎已经掏空了太仓了。
太仓,是咸阳储存粮食的大仓,由六百石的太仓令直接管理。
太仓令直属直属内史李信,如今李信就跟在运粮大队之中。
不知道是处于什么原因,这位本来应该高高在上,在大秦朝廷上忙碌的官员,此刻出现在了直道之上,跟随着士卒们一同押送粮草前往了战争的前线。
李信这个人,“年少壮勇”,少年得志,作战勇猛,号为飞将。
他在大秦对六国的战争中展露了头角,是深受始皇帝喜爱的少壮派军官,更是曾经一度统帅二十万秦军南下灭楚,可惜铩羽而归。
即便如此,李信之后还能领军参与平灭燕齐的战争,足见始皇帝当初对他的青睐。
大秦并天下之后,李信受封陇西侯。
扶苏继位之后,李信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治粟内史,掌管着大秦的经济命脉。
此刻,民部主事萧何也在运粮队伍之中,他紧紧跟随在李信左右。
李信名望重于天下,但待人接物十分和气。
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也是一位实在人。
对于身边随行的这个萧何,李信是十分满意的。
自从战事爆发之后,萧何就被扶苏派来辅助李信筹备后勤粮草了。
萧何其人,能干又勤勉,是天生的刀笔之吏,以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
李信看着正在直道上奔驰的这些扶苏皇帝新造的运粮车,不禁啧啧称奇。
车速和载重是判断车辆性能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之前,大秦的粮车装载量一般为二十五石左右。
二十五石是大秦车辆的标椎装载量,既能够保障车辆的使用寿命,又能够保障行进的速度。
部分车辆能够将装载量提升到三十四十石,但这样对于车辆的速度就会产生影响。
大秦战事紧急、继续粮草的时候,一车最多可以装载五十石,但是一趟跑下来,车辆就要报废了。
不久前,扶苏皇帝百忙之中抽空搞了个小发明,对大秦运粮车的车型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他将原来的单辕车改进成了双辕车,双辕车可以仅仅使用一头牛或者一匹马来牵引,极大的节省了运输动力,提高了运输效率。
扶苏发明的双辕车,在秦匈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后逐渐在民间普及,影响了以后几千年大秦车辆的规制,是大秦交通运输史上的一件大事。
扶苏还对车辆的车轮进行了改造,他改进了传统的四轮车,使其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四轮车是大秦历史上出现较晚的一个车种,曾长期作为丧葬车使用。
经过扶苏的改造,四轮车车辆行驶更加平稳,承载的重量更大,成为了以后车辆的主流车型。
这种双辕四轮新式运粮车,常规装载量达到了惊人的八十石,在不计较车辆损耗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一百多石。
之前大秦运梁车,空载日行七十里是极限速度,满载日行不过五十里左右。
而扶苏改造的运粮车,满载的情况下,轻轻松松日行百里。空车狂奔的话,一日可行三百余里。
这是快时代的进步!
当初,扶苏第一次和李信介绍这种运粮车的时候,李信是打死也不敢相信的。
后来经过亲自实验之后,他才确信扶苏说的是真的。
这种车辆真的能够量产吗?对此,李信是一直将信将疑的。
现在,扶苏一口气发出了一千余辆新型车辆,装载着将近十万石粮饷沿着直道运往上郡。
车队中还有几百辆被扶苏称为“木牛流马”的独轮车,这种车辆不需要牲畜牵引,不像四轮车对道路的要求很高,非常适合在山间小路使用。
李信一路观察着这些车辆,如今已经行进了一千余里了,车辆仍然能够正常运营。
他伸手抚摸着这些宝贵的车辆,赞叹道:“陛下真乃神人也。有了这些,我大秦的士卒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萧何在其身后,连连称是。
李信忽然回头,问出了一个一直困扰着他的问题:“萧何,你久在陛下身边,可知道陛下给这些宝车起的名字是寓意?”
萧何不解:“这些车还有名字?”
他顺着李信手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