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大秦第一波箭雨的结束,匈奴人的先锋部队损失惨重。
不过,他们还是前赴后继的冲了上来,无畏生死。
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匈奴人顺利穿过了大秦的轰炸区。
两军的距离越来越近,直至短兵相接。
这种贴身肉搏,已经不是弓箭的战场了。
唯有以刀对刀,以牙还牙。
这两个强大国家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终于展开了最终的决战。
再次之前,整整几个月的时间,他们都在相互的试探。
无论是匈奴人的四面出击还是大秦的迂回包抄,双方全都使出了自己的阴谋诡计,以谋求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是,战争说到底,还是杀人的游戏。
战争的一切环节都可以胜率,唯有正面厮杀不可避免。
狭路相逢,是有强大的人才配活下去。
大秦的军队,乃是当时第一强军。
始皇帝和二世皇帝就是凭借着这样一支军队,统一了列国,结束了中原王朝几乎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分裂割据状态。
如果没有他们,中国或许就是欧洲一样的存在。
而大秦统一的根基,就是这支虎狼之师。
他们不但人数众多,且训练有素,是一支常胜之师。
大秦的军功制度的存在,让这支军队保持了强横的战力。
这种制度乃是以战争养战士,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只要还有仗可打,这支军队就会越发的强大。
而一旦战争终焉,大秦的无敌军队就会很快消亡。
得于斯者毁于斯。
......
而匈奴军队,则是北方草原上的王者。
这个部族历史悠久,他们的历史几乎不比大秦短。
之后,他们几乎是在大秦东出的同一时期,崛起于北方的草原。
如果不是始皇帝听信了“亡秦者胡”的谶言,派了蒙恬北伐匈奴的话,头曼单于几乎就要完成草原的大一统了。
就是因为蒙恬的北伐,头曼单于大败,遁逃几百里,暂时搁置了统一计划。
但是,历史的进程,自有其剧本,绝不是一次出动或者被动的军事行动就可以改变的。
北方的草原应该出一位王者,也必须出一位王者,这就是历史的趋势。
大秦在蒙恬主动出击匈奴之后,就开始转入了被动的防守。
并不是大秦的军力衰退了,而是这笔买卖不划算。
任何的战争,都是一次经济活动。
只有当战争是正收益的时候,人们才会热衷于去干这件事。
大秦统一列国,毫无疑问就是一件正收益的事情。
列国的财富足以抵消军费,列国的土地、人口可以生产出远远不断的财富。
哪怕一时之间是亏的,但早晚也会赚回来。
有的赚,大秦的军功制度就能稳定的运转。
所以哪怕遭遇了许多次挫折,大秦最终还是统一了列国。
但是当大秦对匈奴作战的时候,这个逻辑就变了。
匈奴人,相对于大秦而言,不过是北方草原上的野蛮人罢了。
哪怕大秦彻底击败了他们,所获得的的收益也远远不能抵消付出的成本。
至于他们的土地,就更没有什么用处了。
大秦是种地的民族,难不成要跑到草原上去放养?
须知,无论在什么时代,农业的产出都不是畜牧业可以相提并论的。
哪怕占领了匈奴人的土地,这里的产出都不足以养活军队,还得靠内地运粮过来,这毫无疑问是血亏的。
举个栗子,明代前期曾经多次北上,讨伐草原部族,占领了众多的疆域。
但是到了后期,他们的军队全部后撤,主动放弃了许多领土。
这不是军事的考量,很明显是处于经济的考量。
当占领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的时候,占领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对于现在的大秦也是,打匈奴就变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与其主动出击,不如主动防守,长城修起来,就完事了。
正是因为大秦的防御战略,给了匈奴人重新崛起的机会,让头曼单于得以重新统一草原。
类似的故事,在历史上曾经无数次的重演。
这里就不举栗子了。
......
头曼单于重新崛起之后,他的军队横扫草原,创造了傲人的战绩。
如果说大秦军队曾经灭亡六国的话,匈奴军队恐怕已经灭亡了六十多个部族了。
他们同样是一支百胜之师。
昔日劲敌,今又重逢了。
这一次,他们爆发的火花,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一日之间的伤亡人数,就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位。
如此惨烈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