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4章 君子死知己  从夺舍扶苏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伴随着扶苏仁政的实行、宣传机器的全力开动和大秦国教在大秦的推广,扶苏在大秦百姓心目中俨然成为了神仙一样的存在。

这两年里,扶苏的各种新发明、新技术不断的在大秦的国土上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内战的创伤逐渐愈合,天下黔首逐渐接受了大秦的统治,安享太平。

山东六国故地对于大秦逐渐产生了认同,各地官吏、百姓愈加紧密的团结在了扶苏周围。

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秦二世三年秋八月,扶苏宣布给始皇帝所灭六国的君主修缮陵墓,各给百家守灵,血食祭祀。

一方面,灭国不绝祀是中国的传统,因为之前的复辟战争,他们的后代大多断绝,扶苏为他们延续祭祀也是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表彰六国旧主,表面复辟战争中的六国新王不具有政权合法性。

扶苏这样做,就等于给这场战争定性了,陈胜、项羽等人就是叛逆,不配得到大秦官方的祭祀。

大秦才是旧日六国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

对于历史的盖棺定论,是新的征程开启的重要内容。

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民族是走不远的。

扶苏这样做,也绝不是为了追究什么人的过错,搞战后清算。

相反,他宣布赦免所有内战中的复辟者,也就是政治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过去,他们是逆贼的党羽,现在他们全都是大秦的新黔首、新国民了。

无论是老秦人还是新秦人,扶苏全都一视同仁,他们全都是大秦的子民。

同时,扶苏还表彰了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将士们。

扶苏宣布,凡是在外战中立下战功的将士,全都免除三年的徭役;凡是在内战中立下战功的将士,全都免除三年的徭役。

秦军是大秦统治的基石,是扶苏征战天下的根基。

扶苏对于手下的士卒们,一向是优待优待再优待,毕竟他们是在拿命为大秦做贡献。

以后,扶苏还指望着他们为大秦打下十万里江山呢。

总之,扶苏是一个很怪的皇帝,他行政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

自从继位之初,他就开始打击豪强、商人,各种重税源源不绝,简直就是巧取豪夺。

但对于农人、士卒和普通百姓,他百般优待,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在位三年,对这些人施行了很多次恩政:减免徭役、减免赋税、赐爵。

扶苏心里清楚,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人才是大秦统治的根基。

......

秦二世三年秋九月,扶苏下发了迁居令,迁徙天下豪强到两都——咸阳和洛阳。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充实都城的人口,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扫除地方的顽固势力。

要知道,地方豪强一直是中央政权最为忌惮的存在。

他们在地方上传承百年,树大根深,各种关系网络错综复杂,几乎能够决定地方上的一切事情,俨然就是土皇帝的存在。

作为扶苏意志代表的秦吏,也不得不和他们采取合作的态度,才能顺畅的统治地方。

要知道,哪怕是两千年后,皇权仍旧很难下县,地方上依旧是豪强的天下。

这事现实,扶苏无力改变,也改变不了。

权力不是一种死物,它需要流转才能维持生存,哪怕在专制的皇帝,也要与人分权。

在中央,就是和三公九卿分权,在地方,就是和宗族势力分权。

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

但是,一切都要有个限度,扶苏绝不容许地方势力的过度膨胀。

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大秦的统治。

像之前那样,一个逆贼登高一呼,天下豪强响应的局面,扶苏再也不想看到了。

这次他迁移到两都的,全都是地方上的大豪强。

这些人对地方政局有着十足的影响力。

凡是做过高官、田过万亩、家资百万以上者,全部都要迁徙。

一时之间,天下各地的豪强们开始了大搬家。

他们从大秦各个郡国赶赴两都,熙熙攘攘的车队几乎堵塞了驰道。

西都咸阳和东都洛阳因此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

若以人口计算,关中河洛一带的人口几乎占据了大秦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若以财富计算,关中河洛一带的人财富几乎占据了大秦总财富的三分之一。

秦二世时期的两京风华令天下人心驰神往。

着名的文学家里予为了赞美咸阳和洛阳的繁华,写下了千古名篇《两都赋》。

其词韵优美,辞藻华丽,文采风流,照耀一时,引得天下人纷纷抄录传送。

纸张的价格竟然因此而走高,留下了“天下纸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