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分钟,“6:1”。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从比分来看,非常悬殊,几乎可以说是一边倒,高文差一点点就要吞蛋。
但其实,从比赛时间来看,双方对峙分外激烈,进程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巴黎大师赛是室内硬地,整体比赛节奏飞快,防守难度比较大,回合球相对少,比赛进程自然飞起:
看看高文对阵拉奥尼奇的第一盘比赛,一路纠缠到抢七决胜,但整整一盘也只是耗时五十三分钟而已。
有时候,拉奥尼奇的一个发球局乒乒乓乓干脆利落地直落四分,一分钟左右就能够结束;而这场决赛,“6:1”,也就是七局,从局数来看,平均每局消耗时间都将近六分钟,这才是真实的比赛内容。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来说,胶着,场面依旧分外胶着,绝对不是一面倒的局面,高文和德约科维奇的第二次交锋不负众望,确实是火药味十足,你来我往的场面奉献诸多精彩好球,攻防转换的强强对抗令人精神振奋。
但是!
关键分数上,德约科维奇的表现更胜一筹,真正展现出巨头风采:
不仅成功挽救第一盘自己发球局的全部六个破发点;而且在高文的发球局里逼出整整十个破发点,最终连续破掉两个发球局,全场比赛率先发球的德约科维奇在开场阶段就建立了“5:0”的巨大优势。
一直到盘末时刻,高文挽救三个破发点兼盘点,惊险万分地全场比赛首次保住发球局,避免在第一盘吞蛋的狼狈。
记忆里,高文上一次如此狼狈,正是在美网半决赛对阵德约科维奇,比赛中段,一度连丢六局吞下隐形蛋,全然毫无还手之力。
但此一时彼一时,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美网那时候,是高文面临体力极点,德约科维奇敏锐嗅到比赛气氛的变化,突然加速,以至于整个比赛节奏全面提速,高文完完全全跟不上,被卷入德约科维奇的比赛节奏里,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得分。
巴黎这时候,则是另外一回事。
可以肯定的是,比赛才刚刚开始,高文绝对没有体力问题,比赛的胶着和对抗的激烈就是最好证明。
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比赛内容上。
显而易见地,德约科维奇对高文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不仅是美网的比赛,还有此次在巴黎的比赛。
从瓦伦西亚到巴黎,高文的状态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反手更是表现出众,成为高文比赛的根基,看看上一场击败拉奥尼奇的比赛就知道了,高文的双手反拍已经基本找到法拉盛时期的巅峰表现——
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根据室内硬地的场地风格,高文明显增加了自己的攻击性,为了减少防守压力,双手反拍往往敢于改变击球方式,通过落点、线路和旋转的变化来改变节奏与套路,率先发动进攻,表现非常出色。
更准确一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进步了。
一直以来,高文的双手反拍就表现不俗,能攻能防,但整体来说,还是依靠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合作后盾,整个击球非常扎实也非常稳定;而现在,高文的双手反拍也开始更多改变节奏,打磨进攻武器。
连续背靠背闯入室内硬地的决赛,就是最好证明。
德约科维奇,就选择从高文的反手突破。
当人们讨论单手反拍,瓦林卡的暴力和费德勒的犀利,毫无疑问会成为最佳选择;当人们讨论双手反拍,德约科维奇则是无数专家和球员公认的“世界第一双反”,确确实实是滴水不漏、全面全能。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德约科维奇在面对纳达尔的时候,敢于采用“压正手打反手”的策略,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双手反拍拥有无与伦比的自信,即使面对纳达尔的正手也毫不逊色。
然而,面对纳达尔敢于使用如此战术并且能够成功的,估计整个职业网坛也就只有德约科维奇一人。
首盘比赛,德约科维奇就展现出自己在反手位天下无双的击球能力,屡屡用反手压制住高文的反手。
而且,和美网相比,德约科维奇的整个击球都更加清晰,布局、策略、质量、变化等等,全部都上了一个台阶。
一旦高文在反手位无法打开局面,他的战术布局都会被束缚住手脚,仅仅依靠正手很难完成破局,然后比赛就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困境,而站在球网对面的对手是绝对不会轻易错过机会的。
从战略布局到战术执行,完完全全针对高文量身打造的策略,德约科维奇打了一盘堪称完美的比赛。
当然,高文在死死遭遇压制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和德约科维奇周旋纠缠,反手位还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他也同样奉献了诸多精彩好球,这也是第一盘比赛耗时如此漫长的直接原因。
可惜,这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