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蒲松龄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觉得这厮说的有道理,于是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后面无数的中原百姓,士子缙绅为了保存华夏衣冠,挺身反抗,最终百万生灵死于清兵屠刀之下,就是因为孙之獬而起。

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对这一段历史有很清楚的记载: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不过这这货最终也没落下一个好下场。

1647年,也就是顺治四年,山东抗清义军首领谢迁带人攻破了临淄城,活捉了正好衣锦还乡的孙之獬。

谢迁痛恨孙之獬的无耻,将他五花大绑游街示众。

孙之獬自知众怒难犯,已无活理,于是破口大骂。谢迁让人将他的嘴巴缝上,然后让人用锥子在他身上扎满了懂,插上头发,骂道:“我给你种发!”

最后将孙之獬千刀万剐,凌迟处死,还将他在临淄城的子孙全部杀死。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开心,就连大儒顾炎武都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庆祝此事。

时间关系,以下内容先更后改。看到这里的书友明天刷新后看正式内容。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一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一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脱,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一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3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一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爬山、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孔有德的汉奸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

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开会,商量对策。

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要不要去,二、派谁去。

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一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很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

打了这么多年,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懵的,但这次实在例外,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却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多。

洪承畴的部队,总计人数,大致在十三万左右。属下将领,包括吴三桂、白广恩等,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一部,总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调来了。

本来是想玩玩,对方却来玩命,实在太敞亮了。

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极随即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来后,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扎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再不就是朝城里锦州喊喊话,兄弟挺住等等。

晕过之后,他才想明白,这是战术。

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枪拼命,要打败清军,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这里,慢慢地耗,把对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这是个老谋深算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