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大同城中的人们经过了一夜的欢庆,都已经沉沉睡去。
北城门处,没有士卒半夜起来撒尿,有的只是一片安宁,中秋之夜刚刚过去,大家都还沉浸在桂花酒的迷醉中。
寅时刚过,老兵睁开惺忪的睡眼,伸头向城下看去,却看到西边似乎有点点火光向这边飘来,待他揉揉眼睛看清楚,张口便要大叫。
忽然,一只大手从身后紧紧捂住他的嘴,然后脖子一凉,便软软地倒在地上。
城头的侍卫陆续倒地,一群黑衣人紧接着迅速冲入城楼,终于,一声撕心裂肺的吼声打破了寂静的夜:“敌袭——”
待众士卒反应过来,城头上守卫的士卒已经被悉数抹了脖子,城门千斤闸已经再也没有机会落下了。
附近的唐军迅速向北门增援过来,但是太晚了,一只一万多人的骑兵部队正从大同西路雷公山中掩杀而出,直扑大同城北门。
这支队伍前几日绕过长城,绕过丰镇城,连夜奔袭,最终在八月十五这天下午赶到了大同城西面,隐匿山中。
他们的任务原本是伺机袭击大同城,即使不成,也要死守大同以北,切断其与丰镇的联系,由于是潜入,所以只有不到两万人。
大同城西临黄河,北接太行山,可以说是蒙古人进军中原的必经之地,如果拿下大同,向南可以威胁太原,向东可以威胁燕山府(今北京)。
这支队伍的将领也是立功心切,提前就派人潜入了大同城,在八月十六凌晨,夺取了北城门。
太原城中原本驻守的唐军不下十万,但由于最近和蒙古人冲突频繁,所以抽调了大量兵力前往丰镇,谨防集宁(今乌兰察布)的蒙古军突袭,城中目前反而只有四万余人。
如果城门不开,四万余人稳坐城中,抵挡对方不到两万的骑兵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如今,对方骑兵涌入城中,在宽阔的街道上来回冲杀,不到一个时辰,唐军便死伤进两千人。
起初唐军以各处建筑为依托,分散为一支支小队,与蒙古军展开激烈巷战,抵抗还称得上顽强,但后来,蒙古骑兵不再理会建筑物中的唐军,而是沿着街道迅速向城中推进,分割战场。
大同城中的百姓被杂乱的厮杀声和漫天火光惊醒,一波波的向南面城门逃去。
有些人刚刚冲出家门,便看到街道上迎面冲来的战马,最终在蒙古人的弯刀下倒地,鲜血铺满了城中各处街道。
有些人拖家带口,好不容易在蒙古人之前冲到了南城门门口,却被汹涌的人潮冲散,以后是否还能与家人相见,就要看命了。
这时的富人要稍好一些,因为他们身边总会有几个绝对忠诚的下人,护着他们逃离大同城。背景深厚的,或许还能从军中要到几名士卒随行。
但相同的是,拥挤的城门是所有人唯一的出路,马匹和马车是别想通过的,因为面对一群为了逃命红了眼的流民,一定会被抢!
这时候,即使平日里地位再高,也有可能在人流中与家人失散,之后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夫人小姐们身上会发生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大同总兵方祖中还算是个性子刚烈的,他组织将士们在大同城北部,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上拉起了防线,架起拒马,手持盾牌和长矛,这条防线东西贯穿了整座城。
大同城眼看是守不住了,既然敌人突袭了大同城,那丰镇城如今估计也已经被围困了,敌人的援军应该很快就会到来。但是这些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为逃离的百姓拉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蒙古军在防线前停下,没有选择与冰冷的拒马硬碰硬,而是选择了放箭。
将士们不能躲进建筑,因为只要他们躲开,对方的骑兵就会迅速冲杀过来,将防线击溃,他们只能举起盾牌硬抗铺天盖地的箭雨。
但当他们放箭还击时,对方则可以躲在建筑物后,待箭雨结束,又如同蛆虫般一个个钻了出来。
身边是宽阔的街道,将士们只能蜷缩在盾牌后一点点狭小的空间里,有些强弓射出的箭矢甚至会穿透盾牌,射伤手持盾牌的士卒。
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又被人拖走,之后又有人从后面补上来。士卒们茫然地按照上级的口令坐着相应的动作,像是一台台冰冷的机器。
有人觉得脚下黏糊糊的,低头一看,脚下已然满是鲜血,鲜红的一片甚至已经汇聚起来,缓缓流淌向街边的水渠。
之后,他听到百户大人的声音高喊着:“拒马!拒马!”于是他迅速和同伴抬起后方用长矛捆扎起的拒马,通过盾牌兵让出的空隙,摆在道路前方。
此时终于有人醒悟过来,闻着扑鼻的血腥气,看着对面蒙古兵高高举起,如同死神一般的弯刀,他的心底轰然一震,双腿不自觉的开始打颤,上级的指令再也听不清了,他转头看看身后空旷的街道,忽然大叫一声,拔腿狂奔。
指挥中的百户发现了他,夺过身边士卒的弓箭,含怒射出一箭。对其余人咆哮道:“临阵脱逃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