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说的话亦真亦假,他相信即便是袁崇焕派人去查他的老底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记忆中他老爹沈耽是大凌河城下属百户所的百户,前年战死。
他的功名也是户部备案过,是确实存在的事情。
所不同的是,他老爹不惜重金给他买功名的初衷是为了不让爱子上战场死在鞑子手里。
还有,他为父报仇拼命读书这也是现在的沈默杜撰出来的,反正查无实据只要他不说谁知道真假?
另外他并不是为父报仇为国尽忠才参加的宁远守卫军,而是他跟家人失散后身无分文实在是饿的受不了了。
因为当兵能有一口饱饭,所以他才从军的。
这也是刚开始战斗就吓尿裤子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因为此沈默非彼沈默......
袁崇焕擦了一把眼泪,痛心疾首的道:“沈默,你为国尽忠之心本总兵知晓了。
你父既然为百户,那么我大明朝有律令,千户以下父死子替乃世袭制度。
不过你的情况比较特殊,是身负功名之圣人弟子。
现在本总兵征求你的意见,是继续从军还是回到书桌继续攻读圣人典籍?”
说到这里袁崇焕顿了一下继续道:“你放心,不要有什么压力。
本总兵是发自内心的征求你的意见,如果你选择继续读书走科举仕途为国效力的话,我现在就给你银两派人把你送到关内安顿。”
沈默不假思索的义正辞严的道:“大人容禀,学生既然已经选择投笔从戎,就会一直战斗到底。否则先父在天之灵也不会原谅学生,肯定会骂我没恒心半途而废的。
还有学生以为无论是读书入仕还是从军杀敌都是为皇上效忠,眼下辽东糜烂满人肆虐,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学生愿意用一腔热血帮皇上守护这片热土。
试想那么多同胞惨死鞑子之手,作为一个热血男儿岂能无动于衷?
给他们报仇是学生日思夜想之事,从不敢忘。望大人成全,不要把我送走。”
沈默自身的情况自己知道,八股取仕他是不用想了,他也没有那个能力;另外现在铁血系统在手,他怎么可能放弃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现在他只有在军中发展这一条路,手握兵权统率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铁血之师才是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的资本。
大明的结局他心里是清楚的,等明年天启皇帝驾崩,崇祯上位。那时候各种积累的弊端就会一股脑的爆发。
再加上天灾人祸以至民怨沸腾,各地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大明的根基动摇,饶是崇祯四处补锅可也无力回天,最后满人入关逐鹿中原。
华夏大地四处狼烟,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别的不说,就但从人口方面说就可见一斑。明末华夏有一亿多人口,经过战争的洗礼直到康熙朝的时候还剩下一千多万。
这是什么概念?死掉九成的人,战争荼毒之深可想而知。
还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汉人被无情的戮杀,想一想沈默的心就疼的厉害。
所以,沈默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中原大地重演那么悲惨的一幕。
如果说他要是没有能力也就算了,可是现在他身负系统辅助。老天爷给他开了这么大的一挂,要是还能让历史重演那可真说不过去了。
沈默的话使得袁崇焕大喜,其实他是希望沈默能够继续从军的。
沈默在战场上的表现,早有人禀报给他了。
就连廖如松都知道沈默以一敌四,并且能够熟练的操炮。他又怎么会不知道?
再说了,现在的袁崇焕四面楚歌正是用人之际。
蓟辽总督高第弃掉关外土地,把兵力收缩至山海关,他本就不同意。
现在他可是顶着压力死守这座关外孤城的,没有援兵没有后勤。
本来鞑子来攻他已经抱着必死之志了,没想到沈默的那一炮竟然奇迹一般的把建奴贼酋努尔哈赤掀翻马下。
朝廷的探子飞鸽传书说努尔哈赤浑身跟血葫芦似的,并且呕血不止,看样子是凶多吉少。
这才使得袁崇焕有了在阉党高第面前据理力争不放弃关外的底气,他的报捷文书已经行文发出去了。
他相信这么一个大捷传到朝廷,必然会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动。
自建奴贼酋努尔哈赤起兵反抗大明以来,明军是屡战屡败,关外的大片土地沦陷。
尤其是萨尔浒之战,明军更是惨败。
当时,努尔哈赤使用“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
五万精锐尽失,那血流成河的场面至今想来都为之心痛不已。
袁崇焕知道,大明丢失的不单单是土地和人口,更多丢失的是军心士气。
明军被鞑子都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