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巴勒莫遭袭的同时,普法战场又发生了新的变动。
之所以战场节奏比历史上减缓这么多,是因为普鲁士在花时间整合南德意志。
如今经过长达三周的调整,大多数曾经的巴伐利亚利亚军队都归入了普鲁士的战斗序列,巴伐利亚所生产的工具和食物也开始源源不绝的运往前线。
此时北德意志邦联在前线的军队已经膨胀到了61万之多,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水平。
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对整个北德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刚刚做好初步的准备工作,普鲁士就急不可耐地发动了攻击。
在他的对面,法国的军队数量达到了32万,要比历史上多了足足11万人。
除了在西班牙所训练出的军队外,因为战争时间延长,北非的法国军队有了充足的时间回国支援。
除此之外,南德意志的部分军队也流亡到了法国,与昔日的战友拔刀相向。
不过这32万人已经是法国的极限,更多的军队远在各个岛屿、非洲、亚洲,这次战争不可能赶得回来。
9月19日,大批的北德军队越过边境,掀起了对法总攻,其中维桑堡是这次普鲁士总攻的第一站。
维桑堡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法国小镇,但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麦克马洪军队的全部补给。
为了这次总攻,普鲁士在德法边境上计划出了许多条复杂又繁乱的进攻线,以使各军同步越过边境攻入敌人内部。
想法是好的,但各军之间的配合成了大难题。
主导这次维桑堡会战的普鲁士第三集团军便为此感到苦恼,因为总司令部给的指令里没有对他们的行军路线给出太多的意见。
换句话说,他们享有着非常高的自主权。
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的尤利乌斯冯韦尔迪迪韦尔努瓦指挥官经过思考后,就决定先向维桑堡发动进攻,因为第三集团军军长王储腓特烈三世的部队目前正沿着孚日山脉一侧推进。
要想与王储汇合形成联合作战,当务之急就是击败维桑堡的麦克马洪。
他把想法告诉了莱昂哈德冯布卢门塔尔伯爵,伯爵又把这个想法提交给了总司令部,老毛奇对此多加赞赏,声称:“信中所阐释的意图完全符合总司令部的观点和计划。第3集团军在执行任务时是完全自由的。”
得到了首肯后,第三集团军的各个师都开始从各个方向向维桑堡前进。
率先与敌接战的部队是王储腓特烈三世集团军的右翼,巴伐利亚第4师。
该师由冯博特默伯爵指挥,此时正向维桑堡小镇挺进。这里几乎没有道路,部队向前推进所面对的便是位于劳特尔河北岸的比恩瓦尔德森林,这意味着部队需要穿越这一大片茂密的森林地带,为了避免行军途中发生拥挤,影响进军速度,就必须慎之又慎。
这给了法国方面第二师师长阿贝尔杜艾一个料敌先机的机会,但受困于组织调度和恶劣天气,他的行军同样发生了延误,最终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
9月21日夜晚,巴勒莫遇袭的同一天,杜艾姗姗来迟,进驻了维桑堡。
清晨400时,杜艾派遣出了一支先遣侦察部队。骑兵部队徒劳无功地向前挺进了1英里左右,随后仅从当地居民的口中得知,大批普鲁士军队正在逼近。
骑兵部队于730时返回维桑堡,然而这支侦察部队却并未作出任何尝试来核实这则情报的准确性和详实度。与此同时,在早晨600时,杜艾收到麦克马洪迟来的警告,预计大批敌军将会发动进攻。
杜艾从麦克马洪那里接到的指令是,将该师的大部兵力部署于维桑堡镇内以及劳特尔河的河谷中,然而这样的部署却无异于将自己的部队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敌军可以从劳特尔河北岸的高地居高临下发起攻击。
另一方面,法国麦克马洪第一军下面的第一师和第二师的指挥却是一位叫奥古斯特亚历山大迪克罗的人物。
杜艾从他那里收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指令:要求杜艾从维桑堡驻军中抽调一个营的兵力及其剩余部队协力占领盖斯堡山脊上的高地。
在这种矛盾的局势下,到早上800,巴伐利亚军队抵达施维根,并且开始向沃尔夫斯堡实行炮火推进,到早上830,炮火已经可以攻击到法军部队了,而法军这时才反应过来,从维桑堡向巴伐利亚军队开炮还击。
北德方面占据了有利地形,火炮对射也是处于完全的优势,但法军的抵抗相当顽强,有一段时间,法军炮火甚至能逼退德军炮火的势头,并进一步威胁德军的右翼。
如果继续这么打下去,这次维桑堡会战大概率是以平局告终,但普鲁士第三集团军的第五军此时也赶到了战场,在他们的协助下,巴伐利亚军队重燃斗志,发起了新一轮进攻。
不久之后,普鲁士第十一军也加入了战斗。
此时普鲁士方面的军队已经是法国方面的数倍,如果时间再拖延几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