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似乎是刚刚的火力震慑有了效果,左右的“V”字都停止了前冲。
他们有这样的反应不奇怪,木船在这样的交叉火力面前非常脆弱,总体呈“V”字形,体现到单只船上却是清一色的直线。
这个角度令他们很难向诱饵舰队投射火力,如果强行冲锋,死伤将非常惨重。
曾经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就是因为两次与英国舰队呈T字形相遇才全军覆没。
这个T字形的统治地位要到3—10年后才发生改变,届时战舰的主要火力点将由侧舷向首尾两端转移。
像英国的蹂躏号、带清的定远号都是类似的设计。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是因为铁甲舰的速度远远快于过去的风帆战列舰,两边站桩对射的时间减少,游动和混战的时间增多。
于是撞角以及转角大的首尾主炮就越来越被重视,在阿方索这个穿越者的帮助下,西班牙现阶段在开工的船只便都是此种设计。
但在这处战场上,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船都还是主流的老款铁甲舰,射击角度相当受限。
装备撞角的战舰也不多,西班牙这边只有维多利亚号有撞角,意大利方面也只有2艘装备了撞角。
综合多方面考虑后,巴多格里奥认为近身战是一个两败俱伤的选择,己方占据兵力优势,还是采取常规的战列线战术最为稳妥。
巴多格里奥命令下达,中间铁甲舰集群的冲锋势头便为之一滞。
对面的罗德里格斯等人看清楚铁甲舰在减速,不由得松了口气。
西班牙战舰的火炮对铁甲舰的威胁比较有限,只有口径在203mm及以上的火炮能够顺利破防,像维多利亚号上的14门160mm火炮打上去就不痛不痒,如果光靠160mm炮,可能得命中数发,找到对面的装甲薄弱处才能将其击破。
要是对方不惧伤亡,他们是不可能挡得住的。
在双方的距离拉近到1500米时,意舰的前进已经完全停止,它们开始缓缓向左转向,与西班牙战舰所朝的方向一致——意大利采取了同航向战列线。
战列线方向的选择也昭示了交战方对这场战斗的态度,如果是交叉航向甚至是相反航向,则参战方的损失都会比较小,如果打不过便可以直接向前行驶,对方无论如何不会追得上。
但巴多格里奥显然是觉得自己人多已经吃定对方了,故此选择了比较冒险的战术。
……其实也谈不上冒险,因为西班牙方确实是处于完全的劣势。
这一劣势在之后的交手中显露无疑,为了保持速度,意大利的木质舰船和西班牙一样都是以高速巡洋舰为主,互相之间的火力都谈不上强,对这场战斗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但铁甲舰则是用2艘打7艘,而且维多利亚号用火力换航速,火力输出只有正常铁甲舰的3/5左右。
交战不过短短20分钟,维多利亚号就多处中弹,甚至连一根桅杆都被摧毁。
努曼西亚号防护力要好点,运气也更好,暂时倒没有太大问题,但他们也知道继续下去,整个舰队折在这里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该继续逃跑了。”罗德里格斯心想。
现在双方的距离是1000多米,说远也不远,不过想跑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他有这个自信——最多丢下几艘混战中的巡洋舰。
这些木船本身服役期限就只有最后几年,到时候不被击沉也会被拆掉另做他用,倒没有什么可惜的。
而且巡洋舰脱战的时间会很长,决计不可能救得回来。
唯一的问题是宝贵的水手,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日内瓦公约了……
打定主意后,两艘铁甲舰就停止了炮击,开始向前行驶。
维多利亚号的一根桅杆被打断对它的速度造成了不小的拖累,但他原本的航速是13节,光靠着蒸汽机和剩下两根桅杆都能跑出11节的高速来,只是从独步地中海的快船变成了普通的快速铁甲舰而已。
意大利很快察觉了他们的行动,开始斜向航行试图拉近距离,并且炮火的倾泻更加激烈。
这对西班牙造成了一些麻烦,甚至让阵型产生了些微的混乱,这使得一艘巡洋舰暴露在了意大利的火力网中,这艘倒霉的巡洋舰在5分钟之内被命中了4发炮弹,底仓漏水并最终侧翻。
罗德里格斯注意到一些船员成功逃了出来并漂在海面上向他们招手,作为舰队司令他实在是看不得这样的场面,无奈之下只能从船尾换去了船首。
此时,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帕勒斯号是意大利向法国订购的一艘岸防铁甲舰,曾经参与过与奥匈帝国的利萨海战并幸存。
作为一艘岸防舰,它的速度和别的铁甲舰有不小的差距,在意大利铁甲舰拉近与西班牙的距离时,它掉队了。
其他铁甲舰已经穿过了战场中部边缘的乱斗场,而它却落在了其中,被己方的一艘巡洋舰拦住了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