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做出决定,心情轻松了许多,李傕当即命人赶往长安。
非是刘璋没有招揽李傕、郭汜之意,而是刘璋想要消磨李傕和郭汜,让两人意识到当前的局面严峻,不得不投靠。
李傕和郭汜,的确是有着种种的罪孽,可与稳定三辅乃至司隶的形势而言,刘璋能够忍受。
这段时间,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让刘璋明白,即便是大汉的朝堂再次经历动荡,依旧不能改变争斗的局面,为了利益,相互算计,屡见不鲜。
张济的投靠,对刘璋而言是很好的信号,而刘璋更为重视的贾诩,也来到了长安,为其所用。
有着贾诩从中谋划,刘璋相信平定李傕和郭汜是早晚的事情。
可刘璋忽视了百官的争斗之心,限制刘璋,成为了当前的紧要之事,拥有精兵强将的刘璋,在长安城内对百官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这样下去的话,谁能肯定刘璋不会成为下一个董卓?
有着董卓和李傕等人的祸乱,让百官对权臣可是有着深深的忌惮,再说中兴大汉,他们也想要出力,并非是仅仅看着刘璋的个人表演。
益州军的强盛实力,能够为朝廷的稳定带来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可当百官稳定下来之后,他们的争斗之心,再次点燃。
朝堂上,当卫尉周忠提及李傕、郭汜上表的事情,刘璋的脸色顿时不是很好看了。
而百官也乐得如此,一家独大,可行?
有争斗,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刘璋想要对长安的局势有着更多的掌控,朝中的官员是不会轻易的答应的。
刘璋不发一言,更是让不少官员暗中自得,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少年皇帝道:“李傕等人,虽说罪孽深重,却是有改过之心,朕同意了。”
“圣上英明。”百官纷纷道。
以百官的精明,岂会看不出这是与蜀王的争斗,手中有兵权,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昔日的董卓和李傕,为何能够把持朝堂,就是因为强悍的实力作为支撑。
见此事已经有定论,刘璋出列道:“圣上,而今李傕等人上表请降,三辅之地,已然平定,当派遣官员前往治理。”
朝臣见此,各有心思,派遣官员治理地方,那可是好差事,运转得当,可更多的牵制蜀王。
“不知蜀王对此,有何见解?”皇帝将目光投向刘璋。
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的平定长安周边的叛乱,让三辅乃至弘农郡的形势稳定下来,刘璋功不可没,而言行之间,皇帝对这位皇叔,显然是比较信任的。
刘璋道:“百官经过之前的事情,折损严重,益州倒是有不少出色的官员,治理地方,颇有经验,可堪任用。”
话语一出,不少官员暗骂刘璋无耻。
少府田芬道:“百官虽说有所损失,可治理地方的人才,亦是不少,也可举荐优秀的人才。”
刘璋对此,倒是没有过多的争论,等到益州官员到来,直接任命就是,若是在百官的面前表现的软弱的话,还会给百官一种他好欺负的感觉。
李傕和郭汜的事情,给刘璋提了个醒,在必要的时候表现出强势,对以后的发展肯定会有更大的帮助的。
“叛逆平定,圣上当昭告天下,封赏百官。”刘璋道。
皇帝微微点头“蜀王之言甚是,封赏之事,就有劳蜀王了。”
“喏。”刘璋拱手道。
之前皇帝的封赏,是极少部分的,而战争结束之后,大行封赏,势在必行,同时封赏百官以及诸侯,也能让朝廷的威严再度得到提升。
而刘璋负责封赏人员的定夺,权力可谓很大,到时候益州的官员,必定会得到重用。
相对于当前长安的官员来说,益州前来的官员,那就是外来人员,为了他们的利益,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可经历了战争的损失,百官元气大伤,在官员的递补上,短时间内无法和刘璋抗衡。
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有之前田芬所言举荐优秀的人才了。
人才出自世家豪族,这不是什么秘密,这也是朝堂上,世家豪族出身的官员能够影响朝政的重要支柱。
益州前来的官员,虽说也是出自家族,可是他们的身上,有了刘璋的烙印,难免会引起百官的忌惮。
散朝之后,倒是有不少官员与刘璋走在一起。
不管是当前刘璋在长安的权势,还是刘璋为皇帝所信任,掌控大权,与刘璋亲近,对他们肯定是有好处的。
当初董卓是何等的作恶多端,把持朝政之后,不还是有官员与其亲近吗?
总归来说,还是利益的驱使,当真正心存大汉的官员在之前的动荡中损失的差不多之后,剩余的官员在有些事情上,首先考虑的就是明哲保身。
回到府中,刘璋将朝堂上的事情简短的讲述了一下。
郭嘉道:“主公,百官虽说暗中拉拢李傕、郭汜,也不值一提,李傕、郭汜本身就有矛盾,稍加挑拨,两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