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以放出第二波操作:请贺拔岳的人马入主邓县,和他们互为犄角,一起防守南阳。
所以对于达奚武提出要入主邓县的建议,崔士谦十分坚定的予以否决。但对于韦孝宽提出要北上驻守叶县,崔士谦则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有人愿意当看门狗,你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
崔士谦感觉完全无所谓。叶县是南阳最北面的门户,地位确实很重要。不过大敌当前,那里基本上是守不住的,派兵驻守不过是起一个预警的作用。从宛城往叶县运粮,也不是什么大事。
他向韦孝宽保证,宛城这边的粮仓,会负责叶县的粮草补给,请韦孝宽自便。守不住的话,亦是可以退回新野。
韦孝宽带人去了叶县几天,也没有什么其他动作。这个冬天,南阳似乎进入“静止状态”一样。这让崔氏兄弟感觉事情可能会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谁都知道,没有射出来的箭,威胁才是最大的。没有落地的靴子,才是最让人害怕的。高欢那边越是不反应,越是说明对方引而不发,在酝酿着力度难以想象的反击!
襄阳的刘益守也是一样,没有任何动静,好像对崔氏的交恶完全无所谓,也不在乎包括汉中在内的一系列城池被贺拔岳的人马攻占。
处于夹缝之中的崔氏,也并非是头硬如铁。之前不过是仗着“左右逢源”,借力打力,所以信心十足。如今南阳的局面超脱预料,他们便彻底慌了神。
……
冷兵器时代,运气作为一个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分量远比现代要重。有时候不好的运气,足以抵消许多处心积虑的谋划。
包括刘益守在内,准备在南阳用兵的各方或许万万没想到,高欢的兵马之所以没有出现在南阳,并不是因为高欢识破了这个“乱局”,克制住了诱惑。
而真正的原因,反而是高欢麾下势力政出多门,并未完全整合一体。高欢在晋州指挥战斗的时候,在河北留守的各部军头,高岳根本就搞不定!
在壶关城辞别了高欢后,拿着印信和高欢亲笔信的高岳,心事重重回到邺城后,却骇然发现,他竟然无法调动一兵一卒去平叛!
高欢的连襟窦泰,鲜卑大部厍狄部的统领厍狄干,高欢的心腹兼好友刘贵等人,都不愿意调动本部人马归高岳指挥。
当然,不会那么直接的拒绝,总之就是找各种理由推脱。高岳在碰了一鼻子灰后,这才暗地里打听,总算是摸清楚了那些人的真实意图。
一句话,要出兵南阳平叛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根本信不过你高岳,不可能让你挂帅指挥。高王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随时可以出发,半点不含湖。
兵者国之大事,你也别怪我们太谨慎了。总之,高王要是回来问罪,我们会站直了挨打不会牵扯到你,但是你也不用自作多情的在这里反复询问。
而李元忠、封隆之等人的部曲,则是推脱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们要在河南腹地掩护在青徐抵抗梁军的高敖曹,必须镇守睢阳、荥阳等地。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高岳还可以想办法,先收拢屯扎在信都的本族私军,先出发后再沿路招募郡兵,在叶县以北的南颍川郡先屯扎再说。
关键是,高欢的谋主孙腾、司马子如等人,也认为此番讨伐南阳胜算极小,并不支持高岳出兵南阳。
不同的理由,同样的拒绝,高岳在邺城可谓是一呼百不应。
孙腾等人不能说太明白的意思,其实还是那句话:高欢自己带兵出去浪,没人说什么,毕竟他是老大自负盈亏。
但是高岳带兵出去浪,赢了还好,输了的话,谁背得动这口大锅?
每次出兵,相关的谋士都是要负担部分责任的。应该站出来阻止的时候你不站出来,装死狗。到时候输了,你可就真要被打成死狗了。
高欢让孙腾看着邺城,孙腾自然不能让高岳这样把河北剩下的精兵全部抽走去平叛南阳的崔士谦!这就是本末不能倒置。
一方面,高岳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出彩表现,但他现在跟随高欢的时间还不够长,个人威信也很差一截。高欢身边的那些老兄弟,或许可以对高欢本人的话言听计从。但是,让高欢的一个族弟来指挥统帅各路兵马,他们根本无法信任。
这就已经算是输了一半了!
另一方面,高欢麾下包括孙腾在内邺城的谋士群体,都反对同时“三线开战”!孙腾已经写信给高欢,在信中,孙腾给了高欢两个建议。
要么你就派一支精兵回来比如段韶和他麾下嫡系,以这支精兵为基础,拼凑一些外围的部曲,作为主力平息南阳的叛乱。当然,最好是你亲自领兵出征。
要么,就先忍一忍,等解决完尔朱荣后,或者等尔朱荣退兵后,你再回来带兵平叛,这样又稳又好。这波就只当是被狗咬下一块肉了,将来咱们迟早会打回去的。
至于高岳如何,孙腾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信中暗示高岳资历尚浅,无法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