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四章 转折  覆清1796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火门发射的形式,只能用于火炮炮尾的部,不能用于炮尾中间。这种击发机覆盖于前膛炮火门位置,原理与燧发火枪相同,使用机簧打击燧石发火的形式引燃发射药。

在现在生产力和技术没法再提升的前提下,黎汉明往往是要求余介揾等工匠们把一项技术运用到了当前能应用的极致,然后才同步开始研究下一项技术。

当金属螺式炮闩、弹药筒和膛线发明以后,后膛装填才得以再次流行,于是诞生了后膛装填的阿姆斯特朗火炮。

阿姆斯特朗炮是原本历史世界最早出现的后装线膛炮,它具有一些滑膛炮和前膛炮所没有的优点:从后部装填,采用一个立楔式炮闩,被称作‘阿姆斯特朗螺丝’的紧固螺丝顶紧。

装填炮弹更为简便迅速,炮膛内壁刻有螺旋膛线,发射的锥形炮弹可高速旋转,使得火炮具备更高的精确性,射程较滑膛炮更远。

当然了,如今距离阿姆斯特朗炮发明还有半个多世纪,黎汉明在拿出后装线膛炮的相应理论技术时,拿出的是后世已经成熟的理论技术。

前装式火炮弹丸和炮管的贴合性不好,此外,因为此时弹丸直径是小于火炮口径的,因此弹丸会和炮管发生磕碰现象,不仅影响了弹丸的运动轨迹,也进一步损害了火炮的炮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一步对火炮技术进行发展,就需要将火炮由前装式火炮改为后装式火炮。

后装式火炮允许炮弹直径略大于火炮口径,以便炮弹能够紧密的贴合在火炮的膛线,不仅能够提高发射药的做功效率,还能够让弹丸在炮管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

而后装炮相对于前装炮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保证后装火炮的气密性?

解决的办法就是研发一款气密性较高的炮闩,这样后装式火炮不仅能够使用威力更大的后装式炮弹,而且因为将火炮的发射机构移到了火炮后方,因此后装式火炮在射速等方面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炮闩装置是后膛装填火炮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是一种闭锁炮膛药室的机械装置,能够承受火炮射击时发射药气体压力的向后推力、密闭火药气体和容纳击发机构。

式炮闩和楔式炮闩两种,当然,并不是说后装式火炮就只能够从螺式炮闩或者楔式炮闩中选择一种,也有部分早期的后装式火炮。

在炮闩技术发展还不成熟的早期,选择在火炮同时使用螺式炮闩和楔式炮闩,比如英国在1855年为阿姆斯特朗炮设计的阿姆斯特朗炮闩。

在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闩之前,已经有部分国家采用了简单的楔式炮闩设计。但是这些国家设计的楔式炮闩,只是在火炮尾部简单的插入一块闩体,密闭效率仍然不够,导致后装式火炮的威力迟迟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而阿姆斯特朗炮闩则是在原来楔式炮闩的尾部,又加了一个螺式炮闩,因此其气密性得到了保证。

但是这种双炮闩设计,因为装填繁琐导致火炮射速下降,因此在炮闩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后就被放弃掉了。

螺式炮闩的气密性能较好,但是闭合速度较慢,因此主要应用于大威力后装式火炮。而楔式闩体开闭的速度更快,因此主要应用于对射速要求较高的各种速射炮。

早期的螺纹炮闩螺纹很长,每次进行开闭作业的时候,都需要炮手将整个螺纹闩体转出来,效率很低,因此后面的后来的螺式炮闩大多改成了间断式螺纹炮闩。

所谓的间断式螺纹炮闩,也可以被称为断隔式螺纹炮闩。顾名思义,这种炮闩就是将闩体的螺纹间断切开,同时在火炮炮尾内部也有相对应的螺纹。

这样在闭合炮尾之后,只需要将火炮闩体转动一定的角度,就能够实现螺纹闭合,操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为螺式炮闩能够承受住威力更大的压力,因此主要应用在大口径火炮,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参战国所使用的大口径舰炮、重炮和要塞炮基本都是使用的螺式炮闩。

螺式炮闩的螺纹数量和火炮威力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火炮的口径越大,发射时的燃气压力也越大,这时候为了保证更高的气密效果,就需要加加更多的螺纹,闩体也就需要随之加长。

当然,螺式炮闩还存在缺点,因为在开闭炮尾的时候,需要将整个闩体转出。因此,即使是间断式螺纹炮闩,仍然需要占用较大的操作空间,无法和自动机构实现较好的联动。

楔式炮闩从字面意义就能够很轻松的知晓其工作原理——用移动楔体的方式完成火炮炮尾的开闭锁工作,因为楔式炮闩的闩体移动方向还能够进一步细分,所以楔式炮闩还可以根据楔体的移动方向分为立楔式炮闩和横楔式炮闩。

立楔式炮闩的闩体呈下移动的状态,开锁时闩体升的立楔式炮闩称为升式立楔炮闩,开锁时闩体下落的立楔式炮闩称为下落式立楔炮闩。

立楔式炮闩的优点的是占用的操作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