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五章 战后战略布置  覆清1796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则迅速渡江北,先取襄阳,然后又桐柏山取淮河一线,如有可能,最好再取徐州。”

汉中、襄阳以及徐州是南北兵家三大必争之地。

一般来说,北方政权南下一般有东、中、西三条线路,西线是西安-汉中-成都从而占领成都平原,再顺江而下;中线是洛阳-襄阳-荆州武汉占领江汉平原过长江或顺江而下;东线是开封-徐州-苏州杭州从而打下江南赋税重地。

古代战争隐患往往并非仅源于外,而多为内,尤其是王朝末期,经常发生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的情况,所以除了内部边关要塞外,内部也就诞生了区域内的战略支点。如南北交界带的徐州,无论是南方北伐,还是北方南征,地势平坦且山水相依的徐州都会成为兵家争夺的必然,所以就形成了国家内部的军事重镇之说。

“兵家必争之地”兵家都争什么呢?

兵家争夺的对象不外乎两点:一是兵马钱粮,二是交通战略。

既然是争夺,那么就说明战争还在继续,在古代战争中,支撑战争胜负最基本的就是兵精粮足,谁有了庞大的军队和钱粮,那么战争胜利的天平就想哪一方倒去,所以兵家必争之地首先得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粮食产量多的地方,可以供应庞大战争的消耗,就像徐州所在的江淮地区,襄阳所在的江汉平原,都是产量大区和人口集中区域,岂能拱手让敌?

除了兵马钱粮外,高级战略要地还得位置得天独厚,四通八达,有极大的军事战略价值。

就像锦州,谁把锦州拿下,谁就掌握了攻打关内或关外的主动权,比如拿下汉中,就捏住了四川和关陇之间的生命线,这是从大战略的层面来审视的,兵家争的就是“一战定江山”的效果。

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淮是指江淮区域,徐是指徐州。

长江虽然是天险,但对黎汉明来说战略纵深还不够,如果以长江为防线的话,则战线会拉得太长不说,还到处都会是漏洞。

长江中下游的流速较缓,因此可以横渡的地方很多,这也使得长江易攻难守。进攻方很容易绕过防守方的阵地,找到渡口绕到防守方的侧面。因此,长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十分有限。

加之黎汉明想要利用长江水道,则必然得控制长江两岸,既如此,还不如索性控制到底,直接占据几个战略要地再说。

既然在江南无法形成有效的战略纵深,就只能在江北寻找纵深。

长江以北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淮河,从淮河到长江是淮南地区,也就是守江必守淮中的淮,大体包括了泗阳、蚌埠、合肥等地,这些地区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则可以在江北形成战略支点,清军无法绕过这些重点城市直扑长江。

如今的淮河、泗水等水系比现代要发达,水网发达对于北方来的军队而言是一个障碍,作为进攻方,复杂的水系避免了直面北方骑兵的冲击,同时可以从后方不断向支点要塞输送支援。

如果让清军在江北站稳脚跟,大江南北隔江对峙,那么千里江防,处处都可能成为对方的突破口。

处处设防,整条防线形同虚设,任何一处被突破,北军在南岸建立据点,则大江之险与我共有,长江防线,功亏一篑。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我朝之渡江,大体如此。

对于这样一条超长的防线,唯一的应对策略是所谓纵深防御或弹性防御,以江北淮南为大战场。清军军一旦度过淮河,讨虏军主力便可以向长江北岸收缩,以逸待劳。

对于度过淮河的清军而言,那时他们的补给线增长,水土气候瞬间改变,机动力下降,其侧翼又暴露在讨虏军威胁之下。

而讨虏军可以充分利用淮南之地利人和,等待战机,在江淮间,或骚扰其补给线,或歼灭其有生力量。

即使时局不利,讨虏军主力也可以暂过长江,避敌锋芒。这时,清军虽饮马长江,但仍需安抚淮南军镇、打造战船水师。

而讨虏军则以空间换取了时间,可以重整兵马。

“守江必守淮”,其实是说江淮一体,淮南江北的地利人和决不可失。

控制了淮南地区,再往,便是徐州这个战略要地。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这几句诗用来形容古时徐州的地形再适合不过,汴水发源于开封西北的蒗荡渠,从荥阳北面的黄河东返开封,经商朝古都商丘,然后在徐州这里与泗水会合。

泗水发源于山东,流经鲁国的都城曲阜过沛县,在徐州收汴水,然后向东南流入淮河。

淮河有邗沟和长江相连,从长江南岸的进口,经江南水系,可直达苏州和杭州。

除了是水路枢纽,徐州又是陆地的枢纽,彭城和下邳控制着陆交通线,北可黄河,南可下江淮,西可进中原,既被称为“北国锁钥”,又被称为“南国重镇”,从这两个称号,就能看出它对南北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