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民生多艰  三国从逆袭孙策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焦已的大寨坐落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山中,此山山色黟然若黛,宛如国画中的泼墨山水,奇松、怪石、云海、峰林层出不穷,很像黟山(今黄山),却又不同于黟山。

据万秉讲,此山唤作日月山。

江东之地,这种风景宜人的名山大川多到数不过来,上到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都是见惯了,但严虎却知晓此山的不平凡,因为他曾经以游客的身份游览过此山。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屯兵,招兵买马,生聚训练,养精蓄锐,然后杀下山去,打下大明江山,故后世称此山为大明山。

至于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日月山的山道上,身披黑光铠的严虎正领着休整一夜,气势如虹的部曲进军,对于能否一举攻克山上的大寨,他并没有太担心,如今焦已身死,主力尽丧,估计寨中早就是人心惶惶了。

观赏着雾山云海之景,一旁的万秉向严虎讲起了日月山近十几年的变迁:“以前这山里并没有什么山贼匪寇,只有数百越人土著,这些越人是秦击百越之后迁徙的越人后裔,有的向汉、生活方式与汉人无异;有的仇汉,仍保留着越人的习俗。”

严虎微微颔首,提及江东自然绕不开越人,据汉代五大名著之一的《越绝书》所言,乌程、余杭、黝、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

也就是说,江东之地六七成以上都是越人后裔。

不过如今,认同自己是汉人的人明显比认同自己是越人的人多。

一行人都没有出声,万秉继续说着,语气中带些伤感:“自光和之后,水旱暝蝗频繁、大疫三次,亡于天灾的百姓颇多。

人口减少,可是朝廷税赋却日益加重,如此一来,即使是日子原本过得下去的百姓也不得不逃入山林,于是丹阳南部的山林就成了吴郡、丹阳两郡穷苦百姓躲避苛政的好去处。

后来天下大乱,强人、盗匪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地方豪族也纷纷起事,时局愈发混乱了起来,亡入山林的百姓也更多了,他们平时躲藏在山林间,构筑山寨、栖身洞穴,同时在山脚、山腰处种植粮食,闲暇之余则利用盛产的铜矿,铸造兵戈器具,逐渐形成了一股令州郡侧目的势力。

焦已是五年前进入日月山的,他是会稽名士焦征羌的弟弟,有门客僮仆数百,一番离间拉打之下,原本占据日月山的小股盗贼都归顺了他,逐渐坐稳了于潜大帅的位子……”

“苛政猛于虎呀!”严虎听完不禁感慨一句,旋即正色问道:“我听你言谈,应当出身不差,怎的就从了张角,做了黄巾贼?”

万秉摇头苦笑道:“我确实不是闾左穷户出身,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得上中人之家。

当初我投靠吴郡黄巾渠帅陈宝之时,其实心里也清楚黄巾不能成事,但当时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中人之家,竟然也过不下去吗?”严虎大为不解,不是说汉代是三十税一的王者之政吗?

“主公有所不知!”万秉忿忿答道:“这赋税可不光是田租,其余如口算、刍稿、亩敛税、更赋、献费、算缗钱、占租、算訾、市租、关律税、六畜税、酒税、盐铁税、山海池泽税、酒租钱、市租钱……多达一二十种,如此繁重的税赋,中人之家又如何,还不是卖田卖地、破家灭门。”

严虎颇有些震动。

旋即万秉一一解释起来。

口算即人头税,口钱是未成年者要交的税钱,从7岁到14岁的未成年者,每人都需要缴纳23钱,其中20钱是供奉给天子的,另外3钱用于供养军马。

自灵帝即位之后,朝政愈加昏暗,朝廷居然将口赋的征收年龄下调至一岁,据万秉说,如今民间遍地都是“不举子”的惨状。

算赋适用于15岁到56岁的成年人,一部分上缴国家财政,用于朝廷制造军械、购买军马,一部分预留下来,作为基层官吏的俸禄。

因为算赋的缴纳单位是“算”,所以又被称作“算钱”,一算为120钱。

按制,朝廷每年八月会核查户籍,也就是“案比”,躲是躲不过去的,交不起就会被索入狱中,遇到灾年的话百姓只能卖儿卖女、卖田卖宅或是向乡里的子钱家以地为质,贷钱救济。

刍稿是指牧草、禾杆,用于修筑城池或是喂养战马,从表面看,对种地的平民百姓来说不算太难,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下层的官吏往往会将其衡定为等价的金钱。

亩敛税是桓帝时新增的税种,即田亩附加税,每亩每年缴纳十钱。

献费是供养天子的人头税,不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统统交六十三钱,有些郡国诸侯则以其地方物充输,由于数额并无朝廷、律法规定,这常常成为郡国加派剥削百姓的有力手段。

更赋,也就是代役钱,代更2000钱,代役300钱,当然了,平民百姓基本少有人能请得起人代役,若是被朝廷征发戍边,一般都是在亲友的啼哭中,老老实实上路。

訾算即财产税,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