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四章 七万对十万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隆也踏上了回京的路。

年关应该就能抵达京师。

邓铭在辽东充任总兵,督办辽东剿灭兀良哈的任务,兀良哈已经跑到了黑河的深山老林中想要找到他们,并且剿灭,相对而言,还是非常困难的。

听到卫宏才的声音,方世玉心中狐疑道:“这个时候,他们来干什么?”

微微一怔,轻轻点头道:“来了便让他们进来吧。”

乾清宫的宫门封锁紧闭,随着方世玉的话音落定,卫宏才给边上的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很快,解缙和景清走了进来。

躬身作揖道:“参见殿下。”

二人异口同声的说着,弯腰鞠躬。

方世玉拍了拍手,将手上的雪花甩掉,随口说道:“免礼。”

“有什么事情,进屋子说吧。”方世玉看着两个还穿着单衣,虽然里边裹得很厚,但这北方的天气,着实让人受不了。

更何况,景清和解缙本就是江南人,更是受不得这北方的严寒之气。

迈步进了屋子,方世玉站在大厅,对一旁的卫宏才说道:“去,把火炉点着,这屋子里也忒冷了些。”

“诺!”卫宏才赶忙走出正宫,去到偏殿,取来黑煤球,干柴,就在乾清宫的大厅中,生起火炉。

随着炉子被点燃,屋子中的空气渐渐暖和起来。

方世玉这才坐了下来,看着不远处的景清和解缙,出声询问道:“你们两个一起来?是有什么事情吗?现在可以说了!

“回禀殿下,奉殿下口谕,太祖实录已经编著结束,历时四年三个月,特来复命。”说话间,景清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文书。

双手上呈,递给了卫宏才。

当卫宏才将文书转送到方世玉的面前时,方世玉只是笑了笑,看着文书里的说辞,开口道:“都写好了吗?”

“写好了,只是有一件事情,微臣一直不知应该如何记录下去。”

景清耸了耸肩,他已经坐到内阁次辅的位置上,有着绝对的权力,位极人臣,他想要的,也不是更高的权势,也不是无数的财富,或许只是想让自己心安一些。

站在大厅同内殿的交汇处,躬身说道。

“给两位阁老赐座,有什么事情,坐下来说!”方世玉开口道。

很快,卫宏才带着两个小板凳,放在了景清和解缙的身边,景清从东宫就跟着方世玉,是方世玉的秘书处长。

新朝内阁,虽然不是首辅,但圣宠不衰,反倒是解缙,跟着方世玉的时间便短了些。

方世玉道:“仔细说吧,我听听,是什么事情!”

嘴上虽然如此说着,但方世玉的心里,对于景清不知如何写的那段,心中已经多多少少有了一点答案。

“自吴元年开始编撰,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十八年,应太祖皇帝之所言行举止,圣谕,册封,诏书,初年政策晚年改革,日临群臣,后宫妃嫔,事无巨细,悉数抄录。”

“奉殿下口谕,一切务真求实,凡能查到相关问安,皆以实情为准,将洪武朝时期,太祖皇帝之威严神武,尽力还对于老爷子的太祖实录。”

方世玉还是要求务实求真的,相对而言,明实录还是要比明史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除了朱棣和朱元璋这段实录经过大量删减改版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过多出处,毕竟是亲身经历者参与编写的。

至于明实录中说的,朱元璋说朱棣又天子之姿,这不是朱棣用来美化自己的,又是啥?

而方世玉力求尊重事情的真实,哪怕是包括郭恒案,空印案,胡惟庸案,以及余波而死的李善长。

这个世界上,朱元璋已经死了,没有人能比方世玉更知道,这三大案和最后余波的杀戮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隐晦之而关于李善长被赐死的事情,方世玉也是按照老爷子亲口说的,太祖崛起微末,李善长被郭天叙用两个女人就收买的事情写了进去。

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有反心,不顾君父安危,闭口不言,面对洪武新政,竭力反抗抵挡,他不死?谁死?

至于胡惟庸案?只要大明朝还存在,就没人能给他翻案,也没人敢给他翻案!

“那你说的,不知道如何编撰的,是什么地方?洪武二十八年发生的事情?”方世玉打量一眼景清,开口询问道。

景清尴尬的点了点头,原本这种事情是不应该问的,也不能问,整个太始朝的臣子们,乃至天下的文人士子,所有人都将这件事情当做了心中的一个秘密。

没有人敢说出来。没有人敢说出来。

更没有人敢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议论议论。

方世玉笑了笑道:“除了宦官,还没有因言获罪的,说吧,你是如何想的!”

宦官因言获罪的事情很多,一句话说错了,杀身之祸都是轻的,这也是方世玉为了控制宦官乱政的方法。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