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口中提到的宛城张绣,复又自请外藩一事,与最近在中原及荆北大地上发生的一件大事密切相关。
这件事就是建安二年时,曹操兵败宛城一事。
曹操在此役中折损了爱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及心腹大将典韦,可谓是损失惨重。
经此一战后,张绣与曹操结下了血海深仇。
但曹操因为身边群雄环伺,他暂时抽不出手来再度征伐张绣,故而让张绣安然度过了一年的时光。
但在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今年初,在宛城的张绣得到在许都的探子密报,
言近期曹操又有了征伐宛城的打算,这个消息让张绣忧心忡忡。
当初张绣能在曹操一征宛城时打败曹操,靠的乃是贾诩偷袭的计策。
如今曹操要是卷土重来,定然不会再给张绣这样的机会,而若是正面对决,张绣自诩不会是曹操的对手。
就在张绣一筹莫展的时候,身边的贾诩又向其献策,命其可向刘表再度请为外藩。
这样可以得到刘表的兵马粮草之援助,如此方可安然度过此难。
贾诩的这个计策让张绣更加不自安。
但出于对贾诩的信任,张绣还是硬着头皮派使者来了襄阳求见刘表,复请为荆州北藩。
贾诩的这个计策从表面上看是良策,但为何会导致张绣不自安呢。
问题就出在复请两个字上。
建安元年时,张绣之叔汉骠骑将军张济本来在关中带兵屯驻,
但因为那时张济与俱在关中的李傕、郭汜之间产生了构隙,加上关中连年战乱粮草匮乏,
张济为了寻找粮草,自关中引兵入荆州与刘表交战争夺南阳郡的归属权。
在攻打穰城时,张济不幸中流矢而死。
张绣也就是在那时接管了张济的兵马。
在接管张济的兵马之后,张绣收兵退出已经占据的穰城。
在这个消息传到襄阳时,荆州官属皆向刘表庆贺,但那时的刘表却道,“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
在说完这句话后,刘表力排众议,派出使者前去吊唁张济。
并且让使者招诱张绣。
张绣闻讯大喜,立刻表示服从刘表,刘表也就顺势让张绣屯驻宛城,成为他北方的藩属,为他抵御北方的曹操。
但后面的发展大大出乎了刘表的意料。
建安元年底,张绣成为刘表的北藩,而建安二年初曹操出兵南征时,张绣不发一兵抵御,直接就投降了曹操。
张绣的这一举动,等于是狠狠地打了刘表的脸。
虽然张绣后来降而复叛,击退了曹操,但其先前投降的举动那可是真心实意的。
众人皆知,要不是曹操霸占了张济遗孀邹夫人,惹怒了张济,张济是不会降而复叛的。
当初刘表在听到他雪中送炭,引为北藩的张绣,连个抵抗都没有就直接投降了曹操后,
气的直接好几天无法入眠,并且放出狠话言道,“誓杀此贼。”
正是有这种过节在,张绣才对复请为刘表北藩如此不自安,他觉得刘表是绝对不会答应他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过往,刘表才特意将此事放在今日,拿出来与群臣商议。
要是往常,有个一郡之雄自愿归附于自己,刘表高兴还来不及,立马就会同意了此事,无须商议。
刘琦坐在刘表身旁,他看到刘表在提到张绣复请外藩一事时,眼角不自觉地抽搐了几下。
由此可见,刘表对张绣的怨气还未消散。
也是,任谁被欺骗都会怒不可遏,更何况是刘表这样一个看重声名,又手握重兵的诸侯。
在刘表问出那句该纳之还是伐之之后,厅内的气氛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
并没有怀抱着君辱臣死想法的良将出现,高喊为主效忠,愿领兵讨伐张绣。
也没有老成持重的忠臣出现,力劝刘表不要因怒兴师,主张从长计议。
是刘表这个荆州之主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导致在他发问之后,厅中还是保持着如此冷场的态势吗?
并不是,这反而是刘表对荆州朝堂有着莫大掌控力的一种表现。
不是这些荆州臣子不想表现自己,而是他们都知道,刘表那句话问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他的两个儿子。
也许刘表心中早有定计,但出于考察两个儿子才能的目的,他今日特地召开了这场集会。
刘表今日想看的是刘琦与刘琮的表现。
既然知道刘表是这种心态,这些荆州臣属自然都很识相的不发一言,免得抢了两位公子的风头,引起刘表的不悦。
但就是不知道,这两位公子在今日的议事会上,是会出彩还是出丑了。
刘表在问出那句话后,也不等厅中的臣子有所回答,立马将目光转向了刘琦,
刘表看向刘琦的目光依旧是那么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