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 盈不足  婆娑世界的行者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瀑布的后面,山腹之中。

解决了石门上的三斜求积问题之后,大宋朝探宝队伍的一行人走在长长的黑暗甬道之中,心中都暗暗纳罕:

“在这悬崖峭壁之中,居然别有一番天地,究竟是怎样鬼斧神工的手段,才能修建出来?”

走过了数十丈远后,辛子秋忽然竖起耳朵,听见了淙淙流水之声,清脆透亮。

果然,又往前行了一小段,众人便来到一条巨大的深涧之旁。

这里是一处断崖,离着岸对面足有七八丈之遥。

断崖下面十余丈处,水流湍急,将山壁冲刷得犹如明镜一般。

在这大山腹中,居然还有水源,而且是这样一道深涧,委实令人匪夷所思。

众人站在崖边,都有些傻眼,前面无路可走,难道他们来错了地方?

可石门之后的甬路并无分岔,直通此处,想来这里又是方术士们设下的一道考验了。

果不其然,在一番探查之下,有人在崖边的一处草丛中找到了另一座石碑。

上面以战国时期的魏国文字刻着另外一道算题。

这是一道经典的“盈不足”问题:

“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三钱每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翻译过来便是:有几个人一起买东西,若是每个人出八块钱,买到了东西后还能结余三块钱若是每个人只出七块钱,则还差四块钱才能买到东西。求问一共多少人,有多少钱。

这道题目相比之前的两道算题,就简单了许多。

放在现代,也就是是小学生的应用题水平。

或者设人数为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也可。

实际上,“盈不足”算题在中国汉代九章算术中已经有过记载,并且已经给出了解题术文。

如此粗浅的题目,再不会的话,这帮司天监和国子监的大儒们可真有些没脸做人了。

果然,几位学者研究了一番,花了点时间便顺利做出了答案。

人数为七人,物价为五十三。

这一次,辛子秋没再出风头,而是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众人解题。

他之前已经彻底镇住了所有人,也达到了自己在司天监开设数学讲堂的目的。

再抢着露锋芒,便有些哗众取宠,不识好歹了。

毕竟他不能一直留在婆娑世界之中,以后要推广自己的数学教材,还是要依赖这些学者们的力量,因此既要让他们佩服,又不能把他们得罪的太狠了。

辛子秋想通了这一层,心里颇为得意。

哥们儿现在可不再是愣头青了,这情商,显然提高了一大截儿。

而他琢磨了人情世故之后,心中也在暗暗思考上古方术士出的这几道题目,感到十分值得玩味。

第一道金牍上的“物不知数”题,虽然直接解答有些难度,但若是依次将所有数字一个个代进去验算,只要花些时间,最后必然能得到正确答案。

唯一的考验,便是人的耐心和恒心。

因为没得出答案之前,谁也不知道是要一直试到一万,还是一亿,还是一百亿。

就像国子监的人,花了不少时间,试验到了七千多还没得到答案,便半途而废,另寻解法了。

这样的人,大概就是方术士们最想要刷掉的那一批。

而第二道石门上的几何题,即便用最笨的方法一点点去测量,也能得出答案,但这种解法对画图精度要求很高,需要解题之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这一关,考验的大概就是人的细心。

由此可见,方术士们出的算题,并非故意要刁难人,也不是胡乱拼凑的,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极有目的性。

他们选择的人大概有两种。

要么是真正精于术数的天才,比如辛子秋这样的。

要么是有恒心毅力,又有细致耐心的普通人。

当然,这一切猜测的前提,都是假设方术士们确实如玄冥推断的那样,是要利用这个墓穴,来筛选出某些人。

顺着这个思路,辛子秋看着眼前这一题,却有些糊涂了。

这“盈不足”题目即使放在古代,也简单得有点过分,就算没学过术数的白丁,仔细思考之下,花点时间也能得到答案。

那么这里的考验,究竟是什么呢?

……

正在这时,张允意味深长地看了辛子秋一眼,见他对自己等人做出的结果没有异议,这才走到石碑旁边,按照最终的答案触发了上面的机关。

经过刚刚的一关,他嘴上不说,但心里对辛子秋的能力已经有了认可,尽管做出了答案,还是下意识地要看看这少年的反应。

这时,只听“嗖”地一声,石碑中机括发动,一道粗大的绳索如黑色巨龙一般,自他们这一侧的山壁的洞中飞出,直奔对岸。

紧跟着“咯哒”一声,绳索的飞出的一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