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通运河 修公路  大明风华:神级皇太孙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御书房。

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有太子爷朱高炽,正在认真观摩京杭运河图。

“几位,这图,咋样?”

朱棣走到众人身边,微笑着问道。

“好,比朝廷整理的更加详细,精准”

“妙,图例标注清晰精准,沿途风物物产标注详尽,很有参考价值”

“高,哪些是经济繁荣区,哪些是容易淤堵区,哪些是容易决堤区,一目了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

三杨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太子朱高炽也由衷赞叹。

“敢问皇上,此图是谁所作,人在何处,臣等很想见见这位匠人,以表达仰慕之情。”

杨士奇躬身问道。

“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心爱重臣的称赞,朱棣开心极了。

夸我孙子,就等于夸我,所以我开心,哈哈哈……

这是朱棣内心的独白。

“作此画的功臣之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诺,就是他。”

朱棣指了指旁边的朱瞻基,一脸欣慰的说。

“太孙?”

“太孙?”

“太孙?”

……

众人再次震惊。

杨荣震惊之余,捋断了几根胡须

杨溥震惊之余,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杨士奇震惊之余,张大了嘴巴,咔嚓一声,下巴脱臼了

只有太子朱高炽保持一贯的沉稳,其实这个胖货也很震惊,但一看是儿子所谓,开心之情大于震惊之意,所以没出丑。

朱棣见状,再次大笑不止,觉得自己的臣子今天实在太可爱了,哪里还有往日呆头鹅的样子。

心说咱们手里还有重磅炸弹呢,你说你们看了,会不会直接被震晕过去呢?

朱棣拿出朱瞻基的奏折,让他们轮流观看,自己在旁边暗自观察众人的脸色。

“都看完了吧,这份折子,也是这小子写的,你们觉得咋样?”

杨士奇好不容易装好的下巴,再次咔嚓一声脱臼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杨齐齐跪下,异口同声的说道。

什么都不用说,就这两句话,足矣。

“哈哈,哈哈哈哈,杨老头,我大孙子,还行吧?”

此时的朱棣,宛如一个乡野农夫,一味炫耀自家孩子。

“太孙,确是好圣孙!”

杨士奇再次把下巴装好,赶紧回话。

“折子上的想法,是好的,但不够详细啊,今天大家伙正好都在,就让这小子给大家具体说说吧。”

朱棣一屁股坐在龙椅上,示意朱瞻基发言。

“皇上,诸位大人,小子是这么想的。”

朱瞻基开始发表他的演说了。

“南方雨水多,容易出现水灾

北方雨水少,容易发生旱灾

如果能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那么水灾和旱灾,能很大程度缓解,甚至消除

如何南水北调呢,最佳方案就是疏通京杭运河。”

“运河南起余杭,北到顺天,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顺天两地,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两千公里。”

“运河自古对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如今,由于运河整体缺乏有效管理,以至出现大段淤堵,断流,甚至干涸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南水北流。

导致了南方水灾,北方旱灾时常发生。”

朱瞻基边说,边展示运河图,指出淤堵、断流、干涸的地方。

可谓声情并茂,图文并茂。

“小子斗胆建言,想借于谦去河北抗旱救灾之际,率先疏通河北省内的运河,不仅要疏通,还要进一步拓宽挖深。”

“所需河工,优先录用河北境内的灾民,前期用口粮当工钱,一日一结算,如此既有了丰富的劳动力,又能解决灾民温饱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杨闻言,不由得拍案叫绝。

“抗旱救灾,疏通运河,两不误,确实是一举两得。”

“朝廷以往赈灾,都是花钱买粮,直接发给灾民,或者架设粥棚,给灾民放粥。

如此等于养了一帮吃饱等饿的人,如此赈灾,治标不治本

而太孙所言,让灾民挖河道,挣口粮,确实是个好办法,一举两得。”

“太孙以工代赈的法子,值得借鉴,日后若遇到天灾,可效法之。”

夸赞之后,细细思量后,三杨觉得中间似乎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着做事务实求真,敢言直言的态度,三杨开始提出质疑。

“只是灾民数十万,疏通运河,就算拓宽深挖,能用得了这么多人了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