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章 国歌军歌  大明风华:神级皇太孙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来第一位战死的大将。

朱棣发动靖难,进攻南京时,南军盛庸背城列阵,朱棣率军冲击南军左翼,后又冲其中坚,结果被盛庸重重包围。

张玉、朱能均率部相救。

朱棣与朱能会合,乘机突围而出。

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阵中冲杀,格杀数十人,最终伤重力竭而死,时年五十八岁。

公元1402年九月,靖难成功后,朱棣追封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谥号忠显,后追封为河间王。

张玉死后,其长子张辅也是不负父望,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最后受封新城侯。

两位朝廷公侯的发言,几乎代表了所有武将的意愿。

其实平日里朝,定国公徐景昌和新城侯张辅,对朝议,都是眼观鼻,鼻观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就算朱棣亲询,也是一推二五六,说些无关痛痒的官面话。

这叫懂分寸,知进退。

但今日,这二位公侯,却旗帜鲜明的支持《精忠报国》当国歌。

因为他们是军人,《精忠报国》契合军人的气质,震撼军人的灵魂。

就连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也一致赞同,《精忠报国》当国歌。

因为他们也是军人!

但杨士奇、胡俨、黄淮为首的文臣们,则旗帜鲜明的支持《男儿当自强》当国歌。

原因无他,因为这首歌,在万千百姓中,更具有鼓舞和激励作用。

如此,文臣武将,阵营鲜明,争论激烈,不肯退让,各说各的理。

但武官们向来读书不多,嘴笨,想在嘴皮和一帮文臣讲道理,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没过多久,武官们开始骂娘跳脚,甚至捋了捋袖子,想动手。

朱棣终于出面叫停,一锤定音:

“诸位臣工,无需再争论,朕已经明了你们的心意;”

“朕已有决断:朕曾言《精忠报国》为我大明国歌;然思虑再三后,朕决定《男儿当自强》定为我大明国歌;”

“把《精忠报国》定为我大明军歌!”

“国歌,要求凡我大明子民,至六十老者,下至八岁海通,都要会唱!”

“军歌,要求凡我大明将士,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会唱,尤其冲锋陷阵时,更要放声吟唱!”

“诸位臣工,朕如此决断,可好?”

“陛下圣明,臣等叹服!”

文武百官皆心悦诚服。

因为如此安排,确实皆大欢喜。

忽然,太监涂德海有些失魂落魄的递给朱棣一个奏折,道:

“陛下,河南布政使杨浩然冒死奏,河南特大洪灾!”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