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七十九章 不该出现的人!  走进不科学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离。

只见此时此刻。

箱子内的沙子都已经被筛除干净,箱内尽是一种厚厚的、不停在蠕动的澹黄色幼虫,不停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随后郑易也跟着来到了老郭身旁,指着另一张桌子上的几根草解释道:

“郭主任,这是我们从金银滩草原上顺手采回的几种牧草。”

“这是苜蓿草....”

“这是黑麦草....

“这是白三叶......”

“这是红三叶.....”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这些幼虫对几种牧草都展现出了很高的喜食性。”

说完。

郑易便从桌上取来了几根宿苜草,顺手折成几段后往箱子里一丢。

沙沙沙——

这几根宿苜草就如同投入了热油锅里的肥肉似的,瞬间引得‘锅内’一阵沸腾。

几秒钟不到。

这些幼虫便迅速以宿苜草为基底,,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数条如同麦穗般的‘长龙’。

这是一幅有些掉san的情节,看起来跟克苏鲁似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老郭仿佛听到了卡滋卡滋的咀嚼声......

过了片刻。

老郭方才回过神,下意识看了眼徐云,又对郑易问道:

“郑教授,不知道这些黑水虻幼虫的成分检测过了吗?”

郑易点了点头,引着众人来到了另一个实验台边。

这处实验台上放着几个玻璃器皿,其中隐约可见一些‘肉泥’。

随后郑易拿起一把小镊子,用尖端敲了几下培养皿,解释道:

“郭主任,根据我们的初步检测,这些幼虫的蛋白质含量确实很高。”

“多的高达4%,少的也有3%,平均大概40%左右。”

“一只个头大点儿的幼虫,基本上可以稳定产出一克蛋白质。”

老郭闻言,整个人顿时呼吸一滞。

回过神后。

他连忙追问道:

“郑教授,那么它的致病菌呢?”

“致病菌啊......”

说到致病菌,郑易的脸上不由浮现出了一丝感叹:

“根据我们的初步检测,这些幼虫体内基本上不存在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致病菌。”

“倒是埃希氏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有部分显像,不过比例不高,长期服用不会对人体有明显危害——这样说吧,埃希氏菌属的占比只有蝗虫的五分之一。”

“而且这还是野外第一代幼虫的菌群比例,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繁殖多代,这些菌群的比例还会更低一些。”

众所周知。

pcr技术提出于198年,是现代微生物检测的一项核心技术。

但就像iphone4属于一种划时代机型、但却并不是第一款智能机一样。

早在pcr技术出现之前,生物界就有一些微生物检测手段了。

实际上。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技术出现的标准节点就是在一年前,不过如今国内还没有办法掌握而已。

在如今这个时期。

国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待检测物制成1:10混悬液,然后进行细菌药敏试验。

这种方法非常简易快速,在三个小时内就可以出结果。

当然了。

这个时间对应的,自然便是数据精度有限——正常来说培养皿没有十个小时是很难出结果的。

但再怎么有限的精度,在‘有’和‘无’的判定上还是挺容易的。

换而言之。

如今基本上可以确定,徐云所说的黑水虻幼虫......

确实具备很高的营养价值!

破折号,无毒的营养价值!

至于它的口感......

开玩笑。

这年头都喝榆树汤了,还在乎什么口感?

想到这里。

老郭连忙转过头,与钱秉穹和李觉对视了一眼。

随后李觉深吸一口气,郑重看向了郑易:

“老郑,接下来恐怕要辛苦你一下了。”

“你得在三天....不,五天吧,五天内制定出一套具备可行性的黑水虻幼虫养殖方案。”

“大概一周之内,我们就会有一大批的黑水虻幼虫送来了——数量起步都有小几十万。”

“还有黑水虻成虫的繁殖温度、适宜条件等等.....老郑,你的任务非常艰巨啊。”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