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二十二章 这下可以自古以来了(感谢南桥君打赏的盟主!!)  走进不科学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莹对于临海公主的了解仅限于她的遭遇,至于她的兄弟姐妹有多少分别是谁,全然一无所知。

朱祁镇停顿了几秒钟,估摸着张莹王通心绪稍微平静了一些,方才继续开口:

“司马衷此人和大种马司马炎不一样,他记录在册的子女只有六位,其中男子一人,也就是愍怀太子司马遹。”

“至于女儿则有五位,除了临海公主之外,还有河东公主、始平公主、弘农公主以及早夭的哀献皇女司马女彦。”

“根据我们在《永乐大典》中的考证,仁德天皇的妻子便是历史上失去下落的弘农公主司马宣华,至于仁德天皇则是.历史上误以为病死的傅宣。”

弘农公主司马宣华?

听到朱祁镇提到的这个名字,张莹下意识眨了眨眼。

弘农这个地名她倒是听说过,弘农杨氏也算是华夏历史上一个很知名的士族了。

不过弘农公主嘛.这就有点超过她的知识范畴了。

于是张莹重新拿起手机,又进行了一次搜索。

“弘农公主,中国西晋公主嫁给了傅祗的儿子傅宣不久傅祗、傅宣病死,公主史书没有交代结果”

百科上关于弘农公主的介绍极少,前前后后也就百十来字,连她的生卒年份都没有记载。

看着查阅百科的张莹,朱祁镇朝她握着的手机屏幕努了努下巴:

“弘农公主在历史上的记载相当有限,不过如果你仔细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同样存在着疑点。”

“要知道,弘农公主所嫁的丈夫傅宣可是傅祗的儿子,傅祗此人在西晋后期是一个非常非常重磅的人物,他的生平记载甚至要比晋愍帝司马邺还详细。”

“而弘农公主身为这么个人物的儿媳,外加自身公主光环的加持之下.居然在史书上落得个下落不明的结局,这着实有些不合常理。”

“毕竟弘农公主并不像临海公主那般在逃难时失散了,她在永嘉之乱后甚至与傅祗傅宣在河阴建了行台,招兵买马准备去营救怀帝呢。”

正如朱祁镇所说。

弘农公主这个人物在史书上的记载不多,但却存在着很多无法解释的疑点。

除了朱祁镇提到的那些之外,傅宣的去世同样非常违和。

历史上傅祗是在汉赵河内王刘粲进攻盟津县时因为疾病病逝的,去世前还强撑病体写了封给儿子的信件。

一些晋史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傅祗的死因应该是急性肾衰竭或者肠胃炎二者之一。

而在关于弘农公主的史料中,居然描述的是傅祗、傅宣近乎同时病死,在没有传染疾病的情况下,这种概率说实话真不怎么高。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

后来刘粲迁移的民众中也没有傅宣和弘农公主的踪影,实际上刘粲对于傅祗的后代还是挺友善的——他把傅祗的孙子傅纯、傅粹及官民两万余户迁到了平阳,汉赵昭武帝刘聪即位后追赠傅祗为太保,并任命傅纯、傅粹为给事中。

所以与之前的神宫皇后一样,在《永乐大典》出世之前,史学界对于弘农公主的去向就颇有猜测。

有的学者认为弘农公主出海去了马来西亚,有的学者则认为她去了棒子的半岛,还有一些人认为她东渡到了霓虹。

没办法。

在史料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真相都只能靠猜测或者分析。

“而在《永乐大典》之中,我们终于找到了关于弘农公主的详细记录。”

朱祁镇指着手中的永乐大典,用别有韵味的语气悠悠诵读起了某段内容:

“【祗薨,宣偕公主归于祖逖,累陈北伐之志于元帝,帝不耐之,数辞其请】。”

“【太兴元年春,倭国君来纱别尊使节至,觐元帝而奏之,言其国君寿终将至,子嗣皆凡庸,难承国祚,故乞天朝赐贤以嗣其位】。”

“【帝与王导、王敦共谋之,终以傅宣及弘农公主为遣倭之选】。”

“【傅宣与弘农公主合时三年终抵倭邦,即治水辟田,广敷文教,国遂以仁德名】。”

“【公主尝欲练倭卒以翼元帝北伐,然永昌纪元,王敦乱起,元帝愤懑而崩,北伐之志,遂致中辍】”

朱祁镇在诵读内容的同时,头显也将对应的文字投放到了屏幕上,王通与张莹二人很轻松的便看清了上头的内容。

这段文言文虽然和白话文有一些区别,但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傅祗死去后,傅宣和弘农公主去投奔了一个叫祖逖的人,面见了晋元帝希望继续北伐。

不过晋元帝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素,多次驳回了二人的要求。

后来倭国的来纱别尊.也就是应神天皇派遣使者进贡,应神天皇表示自己时日无多,众皇子又极其平庸,便恳请晋元帝派遣能人接替他的皇位。

元帝与王导、王敦商议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