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抄家是必要的  会审帝王:从崇祯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南渡后,内政改革的第一件要务,就是官绅一体纳粮当差!”

朱高炽在查看了崇祯朝的所有的内廷存档与题本奏章后,做出了的内政改革设想,且对崇祯提了起来。

说着,朱高炽就笑问向王录:“廷尉觉得如何?”

他不能不在乎王录的意见。

“现在也就官绅有粮有人了。”

王录笑着回道。

但崇祯这时候则颇为担忧地问道:“仁宗爷,这样会不会逼反他们?”

“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

“科举在大明实行这么多年,税赋优免的官绅群体已过于庞大,江南一带更加严重。想必南方几乎已经不能从平民上面征到什么钱粮,只怕还得抚恤!所以只能对官绅们动刀。”

“也不必怕他们会造反,到时候我们把北方军民都带走,一起去南方打官绅们的秋风。他们若不愿意官绅纳粮当差,我们就和北方侨民侨族一起造他们的反!”

朱高炽说道。

“虽说这次孙辈肯定会直接下旨南迁,但他们肯定还是会反对南迁的。最多只同意太子南迁。”

崇祯回道。

王录在这时候忍不住说道:“应该也跟许多大臣不想让你这个崇祯皇帝去南边有关系。”

崇祯回道:“廷尉说的是。他们不喜欢我这个皇帝。”

朱高炽则说道:“但你就算再混蛋,也是现在的大明正统,你一旦不去南京,就很可能出现正统被叛贼挟持的可怕结果!所以,就算太子要南渡,那天子也得跟着南渡才行。在现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能做到自己先自杀,且立好遗诏。”

“孙辈前世是自杀的,没让叛贼俘虏,但是没来得及立遗诏,连太子也没提前送走。”

朱由检回道。

“那你这自杀有什么用?除了彰显你刚烈外!做事不能只凭一时意气,要着于长远。”

朱高炽继续教训朱由检道。

“仁宗爷说的是。”

崇祯颇为愧疚地回了一句。

“你必须南迁,你留在这里没用。你自杀更没必要,难不成你要你儿子来做这些得罪官绅的事?”

朱高炽继续说道。

“那现在看来就是如何让大臣们同意孙辈这个皇帝南迁。”

崇祯回道。

“南迁,不但要帝王南迁,还要北方汉民都跟着南迁。但前者,南方士族不愿意,因为他们已不喜欢你这个随意杀戮大臣的皇帝;后者,北方士族不愿意,他们就等着将来新朝建立,天下太平,兼并更多的北方自耕农呢,怎么愿意让他们可以奴役的北方百姓跟你南下。所以,到时候,要完成南迁得需要用兵。”

朱高炽沉吟片刻后说道。

崇祯皱眉道:“可朝廷现在在京师已没有什么可靠之兵了!”

“这个倒不用怕,祖父足可以在明年正月之前,带出一支精兵出来。他又不是没有白手起家过。”

朱高炽回了一句,接着又看向崇祯道:“现在关键还是要钱粮充足。”

“钱粮充足?”

崇祯问道。

王录这时候笑道:“你这位祖宗刚才不是说了吗,要把北方军民都带走,这自然需要不少钱粮,尤其是粮食。”

“没错!正如廷尉所言,尤其是漕运沿岸的纤夫和京师的工匠,只要把这些人都带走,就算外虏或流寇占据了北方,要想维持运转,只怕还得找不肯迁走的北方士族要粮食。”

“我就是要在我们离开后,让北方的内政彻底瘫痪!”

朱高炽说道。

崇祯点点头:“前世孙辈的确没想到过,普通纤夫和工匠会这么重要。”

“他们都是生产者,是构成北方经济的基础,是大明数百年的技术积淀,宁肯不要北方所有士子,也不能不要他们。否则,他们一旦落入敌人手里,就会变成统一天下的基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建虏经常入关掳掠汉民的原因,因为汉民代表着最好的农耕技术、纺织技术和火器制作。”

王录从旁教育道。

崇祯看向王录:“廷尉说的是,是我以前疏忽了,以为百姓只是子民而已,十万百姓百万百姓都不过是个数字,但没想到他们这么重要。”

朱高炽瞅了崇祯一眼:“幸好你太祖爷没听见你这番话。你得记住,我老朱家也是老百姓出身。”

崇祯点首:“孙辈记住了!”

接着,崇祯又道:“要带这么多人走,的确是要耗费不少粮食,尤其是那些青壮,这个的确比缺兵还更令人头疼。”

“其实也不是没有解决之道。等将来祖父带兵入京师时,就是个拿到大量粮秣的机会。”

朱高炽说道。

崇祯顿时瞪大了眼,问道:“仁宗爷的意思是,到时候抄家?”

朱高炽点首:“你算是开窍了,的确是抄家。”

“满北京城那么多公卿勋贵,到时候老朱以造反之名,攻进京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