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明正典刑与把控舆论  会审帝王:从崇祯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因为你冒辟疆而要跟陛下作对的读书人,要么蠢笨至极要么坏的至极,用也无益。你挺把自己当回事的。”

王录笑着回道。

“姓王的!你怎么这样,你别忘了,你自己也是文臣,为何不替读书人说话!”

冒辟疆激动地叱问着王录。

王录没有理会冒辟疆。

崇祯这时候也懒得再理会冒辟疆,他前世已经被士大夫坑了,这一世哪里肯在相信冒辟疆,何况,他知道自己这一世的使命就是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而不是保住大明宗庙基业那么简单。

只是崇祯对冒辟疆口中的“复社”与“复社四公子”倒是比较感兴趣,也就询问起王录来。

王录回道:“这是江南文人们自立的一个社团,目的是匡正朝纲,救国救民,但因为成员复杂,结构松散,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救国纲领,一直以来于朝堂上也只是沉溺于党争,于民间则好于空谈。”

“那对朝廷的威胁大吗?”

崇祯问道。

王录笑道:“威胁倒是不大,但若不善加引导,会对拯救天下百姓的事业造成麻烦。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对舆论的把控,最爱做的是内斗。但其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君子亦有小人。”

“舆论的把控。”

朱高炽自言自语地念了一句,沉思片刻后道:“想必是因为祖父开创社学制度两百多年后,导致天下人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以致于民间识文断字者甚多,而好立社议政讲学者也跟着增多。”

王录点头道:“胖子分析的没错,如今的明朝,与你们当年做皇帝时不同,宗族型关系开始在向社会型关系演变,以致于开始出现各种文社这样的社会性团体。”

朱高炽听后道:“真是不到民间不知社稷内部之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咱也算是想明白了,这社稷也是在变化的,靠咱立的祖训和圣人书治国不够,朱由检,你得多去了解自己的社稷内部是何情况。”

朱元璋这时候也对朱由检嘱咐起来。

“孙辈谨记!”

朱由检回了一句,又道:“这次若不是南迁,孙辈还真不知道官绅竟已经对百姓骄狂到了这个地步,也不知道他们竟开始结社结盟。”

“天下读书人增多,尤其是江南这地方,几乎一个县读书举业的都有几千人,最要紧的就是防止这些读书人利用舆论来煽动民众,给朝廷推行相关政令制造麻烦,毕竟百姓多不具备明辨事理的能力。总之,舆论把控这块,朝廷如果不去占领,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去占领。”

王录这时候说起了宣传方面的事。

“这倒是个要紧的事。”

朱高炽点头回了一句,道:“关键是怎么动员?”

“任命善于创作戏剧、话本的士大夫创作利于天下兴盛的相关作品,以故事的形式让天下百姓知道外虏的可恶,流寇的破坏。”

“另外,创办在能使天下百姓看懂的报刊,不像《邸报》那样只登载消息,要在登载消息的同时,登载相关议论性文章和说明性通告,使百姓明白朝廷相关政策的用意,引导风气。”

“还有,设置奖掖项目,对为天下兴盛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优秀作品和创作者予以相关奖掖,进而使天下文人不必为‘权色财气’而只游于权贵之门,为其喉舌,而依旧为朝廷谋事,为社稷安宁尽心。”

王录补充道。

接下来,崇祯便下旨设立宣文院,且任命礼部尚书刘理顺兼任宣文院正卿,负责天下文宣之事,同时令内阁与九卿荐举能为天下文宣事的官员。

王录倒是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阮大铖。

他记得这阮大铖在历史上很善于写戏剧剧本。

当然王录知道阮大铖是个没什么信念的人,最会见风使舵,历史上因此先投东林,后又投阉党,左右逢源。

不过,王录有意寻几个这个时代儒家信念没那么强的文人抨击一些束缚国民的思想,故而也就打算用用阮大铖这种没什么信念的人。

王录还特地让自己聘用的幕僚把自己推荐阮大铖为宣文院少卿的消息散播了出去。

很快,阮大铖的好友马士英就先在淮安知道了阮大铖被王录荐举的事。

马士英得知后颇为兴奋,但也很不明白,心道:“首辅怎么知道他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