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摆摆手,示意没事,他站起来说:
“既然留你们上课了,那晚饭还是得解决一下,你们跟剧组一块吃吧。”
“好的。”“那个,用不用给钱啊?”“你是不是瞧不起刘导,在这吃饭还收你钱?”
刘尚笑了笑:
“不用交钱,待会场务会给你们分发盒饭,你们应该吃得惯,毕竟我觉得剧组的饭比学校食堂的好吃一点点。”
学生们纷纷笑出声。
到了吃饭点,场务给刘尚和学生们分发了盒饭。
场务来到刘尚跟前,询问刘尚想吃点啥,他可以专门去买。
刘尚摆摆手,示意不用:
“我跟大家一起吃就好。”说着,看向学生开玩笑问:
“你们谁嘴娇惯的,有啥想吃的,现在可以提出来。”
有个开朗学生就坡下驴,顺着话茬说:
“给我来份佛跳墙,一百零八味缺一样都不行。”
刘尚点点头:
“好的,这位同学请你出门左转。”
学生们哈哈大笑,都知道那边是厕所方向。
一众人围坐一圈吃饭,有学生提议:
“刘老师,再给咱们讲讲您之前拍戏时候遇到的有趣事情吧?”
这话一说,其余学生立马附和。
刘尚笑着说:
“有趣的事情很多,暂时想不起来,不过既然你们觉得无聊,想听点东西,那我就说说接下来的授课内容。”
“啊?”学生苦着脸。
没想到吃饭的时候还要听课。
“咱们说说影片的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与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
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