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章 兵不血刃得蓟州,大宋君臣  水浒:开局怒撕招安诏!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蓟州城。

杨雄和石秀,并肩走在蓟州的街头,周围人声鼎沸,一如既往的热闹。

街头往来的百姓,两边叫卖的小贩,甚至是城内巡逻的官差,长相和穿着,都和大宋的官民,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蓟州城内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汉人。

甚至整个燕云十六州,作为汉家故土,也是汉人居多。

但是这些汉人,却都以辽人自居,甚至在辽国的统治下安居乐业,过的比大宋许多百姓都好。

这倒不是蓟州等地的汉人是汉奸,事实他们的祖,在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时候,还是心怀故国的。

那个时候,燕云刚被石敬瑭割让出去没多久。

为了回归故国,燕云的汉儿,踊跃起事,响应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北伐。

但是,赵光义这个皇帝,太过没用,临阵胡乱指挥,被辽人的箭射中屁股,就吓得乘坐驴车逃亡。

不仅害的北伐精锐禁军损失惨重,甚至连那些响应北伐的燕地汉人,都被赵光义给卖了。

事后,起事的燕地汉人,被辽国几乎尽数清洗!

燕地热血汉儿的血,在那一次,就几乎流干了!

一切,都只因赵宋的皇帝,实在太过无能!

并且,后来辽国也重用汉人为官,并且设立了南院北院制度。

以辽国本土为北院,行契丹制度,以燕云十六州为南院,行汉人制度。

重用汉人中有才能的官吏,善待汉人百姓,甚至檀渊之盟后,辽国因为从北宋每年能拿到二十万贯岁币,特地拿出四万贯来冲抵燕云赋税,减轻了燕云汉民百姓的负担。

所以,汉民渐渐归心。

甚至一百五十年过去,八九代人下来,许多燕地汉儿,生来就只知道辽国是自己的母国,而将中原大宋,视为邻国。

就连入云龙公孙胜,都是出生在蓟州,从小在辽国的治下长大,后来才云游四海,到了大宋。

这一切,都不能怪这些燕云的汉儿,而只能怪中原的赵家皇帝和赵宋王朝,曾经辜负了燕地汉儿,让汉儿流血又流泪!

“蓟州的百姓,日子更好过大宋的百姓!

市井繁华,不弱于幽州。

此次夺城,务必要从快从速,最好是兵不血刃,为主公拿下一座完整的蓟州城!”

分头进城之后,杨雄石秀公孙胜和裴宣等,在一处院落里集合,共同商议道。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分头把蓟州城内的布防和情况,都摸得差不多了。

“蓟州的契丹军,都被辽国大将耶律大石给调走,去北边抵御女真了。

如今城内,只有千余汉军。

因为不久前大宋的北伐大军被辽军大败,辽人认为大宋短时间内,不敢再北,所以蓟州的防备,不算严密。

百姓生活如常,城门照常开放,樵夫农民和行商,也都能自由的进出。”

“如此,倒是给了我们机会了。

主公带着大军,此刻也离蓟州不远了。

我们夜里趁着夜色掩护,拿下城门,则蓟州城内千余汉军,见大势已去,也不会顽抗。”

“我与蓟州知府,是旧相识,知晓他的为人,不会替辽人效死。

等我们控制了城门,到时可让他出面,安抚城内军民,便可兵不血刃拿下蓟州!”

杨雄公孙胜等七位将领,仔细的商议了一番后,确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并派了几个乔装打扮的将士,出城向柴昊送信,约定好时间。

是夜,蓟州城一片安静。

杨雄等七位将领,带着数百个精悍的士卒,悄悄接近了蓟州南门。

这里,只有百十个汉军守夜。

而且,带队的军官,还是杨雄石秀的老熟人,张保。

张保本是蓟州一个泼皮军汉,土生土长,绰号踢杀羊。

因为不服杨雄一个外地搬来的人,在蓟州城做了知府眼前的红人,还被赏了些锦缎,于是便伙同一伙泼皮军汉去抢。

杨雄便与张保等争斗,拼命三郎石秀路见不平,也赶来相助,打跑了张保。

杨雄和石秀,也因此得以认识。

此刻,看着曾经的手下败将,杨雄石秀倒也没有直接下杀手,而是对张保道:“张保,辽国已经要完了,你想死还是想活!”

张保虽然是个泼皮,但却不是傻子,一见杨雄等数百人气势汹汹的围了城门,哪里还看不明白情况?

虽然暂时不知道杨雄属于哪方势力,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辽国确实快完蛋了。

不然不可能连蓟州城的几百个契丹地方兵,都被耶律大石给抽调走。

更何况,他手下只有百十个人,而杨雄等却有数百个气势汹汹的壮汉,就算是厮杀起来,他们也挡不住,反而会白白丢了命!

所以,没有丝毫的犹豫,张保就扔下了兵器,同时,他身后的军汉们,也叮叮当当的扔了兵器,跪成了一片。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