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1章 报社  传媒大时代1995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午不到9点,锦阳市中心汽车站外,公交站台。

打望街对面的火车站广场,马小飞脑海里,是20多年后的样子。

陌生的距离感,扑面而来。

现在不是2022,是1995年的5月中旬。

几天前,马小飞在龙安镇政府宿舍楼醒来后,也是这种感觉。

重生1995年,他还是第一次来锦阳城。

这个年代,锦阳火车站才建成五六年。

火车站东侧进城方向,街道两边一些建筑也挺新的,只是没一栋楼超过7层。

广场西侧,一片新建筑已经封顶,正在贴外墙砖,安装窗户。

这是锦阳的西苑批发市场。

全城第一家大型批发市场,未来的蜀西北小商品集散地。

马小飞猜想,2万块钱,在西苑批发市场,应该能买下30平米左右的商铺。

现在,也只是想想罢了。

还差两天,他才满21岁,参加工作快满两年了,每月工资330多块钱。

工作单位是安河县龙安镇政府,距离锦阳城区35公里。

马小飞也知道,未来20多年的记忆,满脑子的见识,在这个年代的农村乡镇,其实也没什么鸟用。

所以,今天他来到了锦阳。

此刻,公交站台候着不少人了,都等着坐1路车进城。

马小飞个子高,接近180公分,显得鹤立鸡群。

天气有些热了,正是乱穿衣的季节。

人群中间,老年人还穿着夹衣,几个像是大学生的女孩,身上已换成了裙装。

还有两个时髦女郎,十七八岁的少女模样,踩着高跟鞋,穿着过膝短裙和吊带背心,脸上浓妆艳抹,长腿白花花的晃眼。

马小飞扫过一眼,猜这俩姑娘多半在卡拉OK厅上班。

这个年代其实挺开放,满街的卡拉OK厅,藏着无数风景……

一辆夏利出租车靠近,马小飞抬手一招,拉开车门,钻进副驾位:

“师傅,到红星街,锦阳日报。”

站台上,几个女生悄声议论起来:

“刚才那个男生好帅呀。”

“人家带着公文包呢,上班的吧。”

“他皮肤好白啊,好多女生都没那么白。发型也好看,像郭富城。”

“你们都没发现吗,他长得有点像张国荣喔。”

“对呀,是有点像张国荣呢,个子肯定比张国荣还高,感觉都有180了……”

很多人都说过,马小飞跟张国荣有七八分挂相。

马小飞挺反感的,他觉得自己是阳刚型的。

街头车流稀少,几分钟之后,市中心的红星街到了。

“新菜籽油,三块九……”

“磨剪刀喔,磨菜刀……”

“收废品,纸箱,旧书旧报,啤酒瓶……”

街道两侧,梧桐树枝繁叶茂,树荫下,几个走街窜巷的小贩,一路吆喝而过。

马小飞在红星街中段的锦阳日报社门口下车,付了五块钱车费。

又去一家副食店找到公用电话,call了一个传呼。

对方很快回了电话,马小飞道:“好的,文老师,我就在报社门口……”

付了一块钱电话费,马小飞走去报社大门一侧,看看阅报栏,打发时间。

报栏上最新一期的锦阳日报,出版日期是1995年5月13日,星期六。

这是昨天的报纸。

现在的锦阳日报,星期天是不出报的。

今年五一后,全国刚实行周末双休制,今天,正是第二个双休的周日。

这个年代没有互联网,要了解外界信息,主要是看报纸,然后是电视和广播。

身在乡镇,马小飞第一时间能看到的报纸,还是三五天之前出版的。

龙安镇的邮电所,每星期只去县城跑两次。

报栏上,张贴着最近三天出版的锦阳日报。

锦阳日报是对开大报,周一到周五,每天出刊8个版,周六出刊4个版。

现在的锦阳日报,还不是彩印,报头都是黑色字体,图片也是黑白的。

马小飞知道,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已经诞生六七年了,上市之后,价格还不到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欧美日等国际大公司,一夜之间败退华夏市场。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被称为“当代毕昇”的王选教授。

国产彩色激光照排系统,现在也问世三四年了,锦阳日报这样的地级市报纸,应该还没有引进。

马小飞看着这个年代的报纸版式,想象着,编辑们每天如何埋头在版纸上辛苦画版:

他们手里拿着铅笔,和一把二指宽的透明塑料尺。

要将每一篇稿件,还有图片,在版面上的布局画出来。

甚至要精确到每一个字……

这样的对开大报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