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神武元年(8)  王朝之神武纪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徐荆阳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我正听得津津有味,奇怪道:“怎么不说了?”徐荆阳一笑,道:“仲王,凡事不可贪多,十分天下,这些做到就已是得其三也。待形势有变,自然会接着说的。”我笑了,说:“先生高才,日后还望多多赐教。小王不才,一直以天下一统为己任,但我势单力薄,特别需要有人扶持在下。所以,先生屈就于小王这里吧!”

徐荆阳瞧我说得认真,喝了口酒,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不过一布衣书生,虽然游历天下日久,见了太多诸侯大王,能够有见识的,确实很多,虽自认愚钝,但一路走来,明显感觉天时地利人和却在这里,大丈夫建功立业,方能存世,更要思安稳。前有神机先生相托,今有仲王殿下相求,敢不从命!”说着,站起身来,深施一礼。我赶紧起来还礼,不觉相视大笑。我想想又说道:“神机先生也是我的老师,其实,我们是师兄弟才对!以后就不要那么客套了。”徐荆阳点点头,说:“殿下说得也对!

就这样,徐荆阳成了我的军师,跟随了我五十年,是我一生都离不开的人。

雪后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阳光照在雪地,越发耀眼。不知不觉和徐荆阳谈了一晚,外面已经一片光亮,我们方意犹未尽走出大帐,这才发现魏尝、李锋等人在帐外也站了一晚,看得出他们对徐荆阳很好奇,对我也是满心关怀。我一一介绍了诸位将军,徐荆阳微笑着和大家抱拳问候,最后说道:“诸位都是英雄豪杰,跟随仲王殿下,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就一份事业。”我感动万分,和他们一一拥抱,轻声道:“赶紧回去歇息吧!”

转过身,对徐荆阳道:“徐先生,你也休息吧,我马回城里,晚我再过来和你聊。”徐荆阳微笑着点点头,说:“仲王忙您的事,我不累,和诸位将军再聊聊天。”

我笑着和大家告辞,今天还要和父皇谈事情。虽然昨夜来时,心情还是放不开,纠结明国索要城池的事情,但听了徐荆阳一夜讲话,感觉自己现在放松了许多。

厚重的宫门打开了,我和早已经来到的舅舅,一起去见父皇。父皇对于我们的汇报,早已经预感到,他略加思索,也仅仅是一笑而过。我头一次感觉到,父皇一定不是一般人,他的才能,足以让大宋度过难关。

舅舅曼斯条理说着,父皇来回踱着步。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待舅舅说完,父皇问:“文白,你有何见解?”舅舅说:“昨晚我想了一宿,目前来看,大宋重点在北史,对明国只能防御,加强阜城戒备,是当务之急。”父皇说:“我们一旦和北史开战,所有军队都要调往宽城、东平一带,如何防御阜城?”舅舅叹道:“这也是我一直纠结的地方,我们顾东不顾西呀!”父皇看看我,说:“子英,你有什么办法?”我理理头绪,说:“我们不应该坐等北史来攻打我们,而应该出奇兵,攻灭北史,越快越好;阜城一带,可以虚张声势,利用一下万重山,让他帮我们拖延明国,待打下北史后,我们再回军向西。”其实,这些是徐荆阳和我谈论的,他一直主张用奇兵攻打北史,变被动防御为主动。

“呵呵,子英可谓纸谈兵,攻灭北史,谈何容易?”父皇哈哈笑着,“你们赶紧准备一下,朕要见万重山!”

父皇非常隆重地接见了万重山,本来以为会谈些大事,两个人谈的竟然是祖父的往事,丝毫没有谈及两国之事。只是最后,父皇说:“朕听说武力战争是不祥的开端,战争是违背天道大德的,是万不得已,最后才会采取的措施。常常暗中谋划计策,甚至亲自去做这种违背道义的行为,天都是不允许的,这么做的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所以才有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德。大宋与大明是友好邻邦,昔日同为节度使,兄弟情深,大宋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管辖起来也是很伤脑筋,如今明国想得到阜城以西之地,大宋怎能不成人之美?这样,万贤弟回去和石兄说,朕给他阜城之地,但需要一些时间,今年立秋,可来交割,朕决不食言。”

父皇话一出口,所有人都震惊了,黄益前一步道:“皇......”父皇微笑着摆摆手,万重山面色凝重看着父皇,说:“国家昌盛时,要顺应天道能够保持,盛而不骄;国家出现危难,能够遵循人道,济世安民;处理政事,要遵循大道,遵循规律,有所节制。您对我主如此尊重,送来如此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恐怕世间都会远离他吧!外臣记下了,不过,请宋主写道文书,我好回去交差。”

父皇点点头,“这个自然,文白,你来写!”

舅舅一脸沉重,默默写了文书,又让内侍盖了大印。万重山看过之后,喜笑颜开,道:“多谢宋主,外臣先行告退!”父皇笑了,说:“有劳万贤弟来此,回去还望带好给你主,宋明一家,和睦相处。”父皇重重赏赐了万重山,其余人也赏赐不少东西,让我和舅舅送他们出顺宁。

我心情更加沉重,万重山也不客气了暖轿。一行人走在大街,阳光格外的刺眼。明国这些人瞧着都喜笑颜开,花万春却一脸平静,我目光落在昨天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