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北史(13)  王朝之神武纪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未等我们商量对策,真朝军队已如潮水一样涌了过来,守城的宋军,有些惊慌了!

真朝军队一向彪悍,长期以来经常骚扰吉州、龙州一带,甚至女直、新朝也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往往呼哨一声,疾风骤雨的箭矢袭来,继而快马奔驰,善用弯刀。李庆的千人敌多多少少借鉴了真朝骑兵。这次,看得出真朝来了不下万人,气焰嚣张,屯集在南、北、西三个方向。

我紧急安排魏尝、段锋、高超、段举各领一千军马,分守四座城门。卢番领五百人马在城中巡视,薛崇五百人马随机策应。新城降军将近两千人,我确实不敢用,暂且让他们留在兵营里。一时我身边没有了多少人,我不禁对徐荆阳等人道:“我们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张氏兄弟亦笑,道:“大王放心,我们会竭力保护您的!”徐荆阳很平静,说:“殿下,您看城头那位睡觉的老军,城外再乱,依旧酣睡如常。我曾经问过他,他说新城城高墙阔,而且防卫措施齐全,从来就没有被攻破过。所以,我们固守是可以的。只要坚守几日,我想周泰军队会很快过来的。”

我望了望,果然有位老军睡在城头,不觉叹了口气,道:“他是北史降军吧!确实难得如此淡定,若如他言,一定要重赏。其实我担心的倒不是城外,是城里这些人呀!”徐荆阳笑笑说:“殿下担心他们反水吧!我有一计,干脆杀了他们,以防后患!”我使劲摇摇头,道:“他们已经放下兵器,我们再杀了他们太无人道!”

徐荆阳大笑,说:“我就知道仲王宅心仁厚,虽然这些降军未见得和我们一条心,但石重横征暴敛,民怨已深,为臣倒有一策!”

张氏兄弟忙问:“先生何策?”徐荆阳淡淡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轮明月高高挂起,城外热火朝天,颇为明亮。而新城却是静悄悄的,甚至有些紧张。我站在西城门楼,看着城外真朝的大营,思虑着下一步该怎么走!

瓮城里,早已经聚满了北史皇亲国戚。按照徐荆阳的办法,我发出了通告,城外是北史人马,战事一开,只怕会伤及无辜,愿意离开新城的,都可以离开。这是徐荆阳的办法,与其留下这些人在城里生些祸害,不如让他们出城。我们也好管理,多少是我的原因,也是无奈之举。

这帮北史皇亲是清楚外面动静的,但我的命令下达,他们半信半疑,担心我下毒手,心里也是七八下。甚至石进领着一帮人来见我,说不愿离开新城,愿为效劳。我笑着说明形势,说了自己的隐衷,并且保证来去自由,只不过打起仗来,刀枪无眼。

也许是我大度地让姑母离开,他们相信了我,一番公告之后,真有一多半皇亲国戚和官员们选择离开,那些降军,却留下大半。城中许多老百姓更是紧闭屋门,大街冷冷清清。

我下午时派人出城,说明要放走一批北史官员,李庆很惊讶,答应下来。而傍晚时,徐荆阳让这些人走西门。对面是真朝人马,我不解徐荆阳何意?但没有问,也许有他的道理。

城门打开了,这些人小心翼翼地出来。城头段锋的军队已经做好戒备,看着这些人打着火把出去。

带头的火把越走越远,如离线的风筝,越飘越远。我忽然看见真朝营中响起号角,不多时,已经有两队人马冲了出来,把这些北史人围了起来,一片鬼哭狼嚎之声,继而都被带入真朝大营。我轻叹一声,下得城来,城下薛崇正在等候着我。

“城中可安定?”我问道,“还可以,没有大的骚动!”薛崇低声道:“徐先生去北史兵营了,还和我要了二百士兵!”

北史降军大概还剩下一千多人,由一个叫简达的北史官员统领。徐荆阳能去做什么?我很纳闷,正在这时,徐荆阳匆匆领人骑马过来。

“恭喜仲王,我为您又找到一位人杰啊!”未等我开口,徐荆阳等人跳下马来,笑道,“刚才我去那边,想挑些人马,充实我军,遇到一位良将,可谓将才,来来来,简达将军,快些见过仲王!”说着,用手一拉一位将军。

此人生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些许胡须,过来给我施礼,声音洪亮,“小将简达,参见仲王殿下!”能够让徐荆阳推荐的人,一定不会错的,后来也证明简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简达原为北史一个百户长,出身寒门,并不是太受重用,但很得军心。北史暴政,民心丧失,所以他没有和别人出去,而是留下来,并且留下一千多人。徐荆阳进入那里,两人相谈甚欢。

我连忙搀扶起来,道:“简达将军不必多礼,既然委身于小王,小王必当重用将军。当务之急,我军被困,将军可有良策退敌?”

简达道:“真朝、北史一向不睦,如今真朝来新城,想必是石重迫于无奈。李庆将军常年镇守河口,屡次与真朝交战,仇怨已深。两军合攻新城,只怕面和心不和。我军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罅隙,攻其不备。”我点头,说:“下午我们查看四周,李庆人马和真朝之间确实相隔很远,听说两家一直仇杀不断。”简达道:“吉州一直和真朝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