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漠南蒙古最大的一支,准噶尔在这个时候的战斗力并不算强,他们根本无法对付拥有精良火器的唐军骑兵,双方对抗了几次,只有骑射功夫的蒙古人损失惨重,不得不丢掉了一些地区,刘体纯也依然是步步为营的战术,让步兵跟在骑兵后面修建棱堡和铁路线,一点点的巩固占领区,不断缩小和挤压准噶尔部落的生存空间。
这样的蚕食作战注定不会快速,而刘体纯也有的是耐心,他只是要稳妥的消灭敌人,并不需要抢时间,因此唐军推进速度虽然不快,却前进得非常扎实,很快他们就在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建立起一连串的棱堡,在那里稳稳的站住了脚。
北方军队将精力集中到漠南蒙古的身上,希望切断俄国可能与蒙古人的联系,另外还要改变自身的防御态势,扩大防御正面的纵深。唐军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对沙俄取得战略优势上面,却让精明的皇太极钻了空子。经过数年的经营恢复,皇太极已经让满清的人口从十万余人提升到了三十余万。
手中有了力量,皇太极就将目光转向了蒙古,那里是他快速扩张的另外一个基地,也是最后可能在近期整合起来的力量。本来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代族长林丹汗就被皇太极打得损失惨重,这次满清全力对付他,林丹汗的察哈尔部立刻顶不住了。
去年的整个夏天,皇太极都在对林丹汗进行围剿,他将投靠自己的蒙古部落全都拉上,对林丹汗仅有的力量进行了全面打击。结果库伦城被攻陷,林丹汗本人仅率领千余人落荒而逃,至此皇太极已经基本控制了蒙古草原上的数十个部落,手下能够控制的蒙古骑兵超过十五万,成了真正足以影响局势的势力。
这个消息去年就被夜枭掌控了,不过他们认为这是满清与蒙古之间狗咬狗的战斗,加之对沙俄的战争形势严峻,总参谋部除了要求北方各地堡垒加强防御之外,并未有过多关注。
从今年开始满清的底气更足了,因为他们开始着手仿造明军使用的红衣大炮。孔有德学习过铸炮技术,但满清的冶炼技术太差,无法将生铁中的杂质去除干净,这就造成他们的铁料强度和韧性都差上许多,难以满足铸炮需求。
在这样的材料下,孔有德仿制的红衣大炮比起原版的威力要小上许多,射程也更近。在材料强度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射程和威力孔有德不得不增加火炮的管壁厚度,结果造出来的火炮正面看起来犹如一个大圆饼,与中间的细小炮口简直不成比例。
按照华夏传统的分类方式,原版红衣大炮应该属于三千斤的前膛炮,而孔有德铸造的大炮口径与之完全一样,射程反到少了两成左右,炮重却有万斤。结果这种笨重的火炮只能用来守城,如果用来野战估计满清八旗的机动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当然不能用于攻城也是相对的,尤其是运往北方攻击唐军的棱堡,反正都在自家的地面上,大炮耗费多长时间运过去也没有关系。
对于这种危险性,总参谋部却并未重视,这其中最大的依仗就是唐军棱堡体系可不是光挨打不还手的,新式套管钢炮进入全面量产之后,虽然数量还无法满足需要,但是朱聿键早已下令优先供应北方各地,因此如今北方的各个棱堡,都一到两门这样的远程火炮,再配合上之前那些与红衣大炮不相上下的前膛铸钢炮,防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军方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可是他们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皇太极根本不知道双方火炮的差距,因为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在大明官员的眼中,火炮也是越重就越有威力。
皇太极考虑到“朝鲜军”战力太强,战胜也得不到太多利益,倒不如去进攻孱弱而富饶的大明朝,危险性小而收益丰厚。这两年皇太极始终不敢动,是害怕自己抽调大军入关,会被“朝鲜军”抄了后路,而有了这些火炮他就有底气了。
孔有德铸造出的万斤大炮让皇太极信心暴涨,他认为这些火炮应该是远超明军现有装备火炮的存在。满清以弓马见长,发动进攻的时候除非面对坚城,也没有必要动用大炮。
在麾下各主要城市装备大炮以后,皇太极自认为防御力量充足,就算他出兵也没有了后顾之忧。随后他再次将辽东防务交给了岳托和范文程两人,自己率领五万八旗精锐,再加上十万蒙古联军,再次绕过宁锦防线,从山西大同入寇关内。
这是继崇祯二年以来,皇太极再一次入寇关内。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满清不但已经从朝鲜军偷袭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其国力还更胜往昔。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依照上一次的作战经验,在大明境内快速攻略,一路上攻城掠地扫荡村镇,在聚敛财富的同时还大量抓捕华夏人作为奴隶,仅仅一个月就突入了京畿之地。
满清再次入寇,一时间举国震动,慌张的崇祯立刻下达勤王令,号召各地巡抚总兵入京勤王。然而这一次关宁军显然打算袖手旁观,祖大寿除了巩固各地防务之外,竟然没有再派兵入关。
最为积极主动的只有洪承畴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