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之人,让身边之人都能安居乐业,免受乱世的折磨。但是世道变化,每况愈下,自己一人的力量在这个历史的潮流下实在太过渺小了。能够改变这个时代的只有大明朝廷,能够真正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只有大明朝廷,但是为何那些官员就对于百姓艰苦视而不见,还在吸国家的血脉。
李毅实在不明白。
“能让天下太平的只有皇上。”孙承宗有些惆怅地看着他,“虽然你再努力,但是百姓的希望都在皇上身上。”
李毅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师,这个时候他才明白,面前的老师深居简出并非不懂官场的黑暗,只不过他早就看穿了,所以才选择离开。
老师的眼神压得孙铈喘息不过来,过了一会儿,他才大着胆子问:“爹,大明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大明现在是一艘腐朽的大舟,它的船身在岁月下已经腐朽,水手也已经没有了活力,这种大舟航行在风雨越来越大的海上,将会慢慢的下沉。”孙承宗静静的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的烛火。
“这么说来,大明岂不是要亡了?”孙铈神情复杂的道,但是说完这句话立刻捂住了嘴。
这可是大逆不道之言,若是传到锦衣卫的耳朵里,那就完了。
“大明其实还有希望。”孙承宗沉默了一会儿,看着李毅和孙铈,“只要将腐朽的船体拆掉,换上新的木板,只要将死气沉沉的水手淘汰,换上年轻活力的。年轻的水手驾驭着翻新的大船,大明才有可能扛过即将到来的风暴。无论是东林党,还是我这种老骨头,都不应该掌控这艘船,可惜。”
“可惜什么?”孙铈睁大着眼睛。
这些话他从来没有听自己父亲说过,当下满心都是震撼。
“可惜现在朝政偏偏掌握在一帮死气沉沉,毫无勇气的老臣手里。”李毅幽幽的道。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老师为什么不想重回朝堂,不仅是因为如今朝堂之上党争激烈,贪腐严重,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回去。
因为他乃是先帝的老师,当今天下最德高望重的大臣,如果他回到了朝堂,就会成为朝堂之上最大的标杆,一些官员将会以他为中心聚集成另一个群体,一个和东林党一样为了权势而党同伐异的群体。
这样一来,朝堂之上的形势会越来越复杂,也会越来越混乱。而他们这些人都将是保守派,是大明走出困境的泥潭。
孙承宗想要的就是远远避开朝堂,让朝廷的局势能够平稳下来,让党争能够减轻,朝中大臣更多的精力能够放在大明的困境之上。
现在朝堂的局势确实有了转变,齐党、楚党、浙党等都被东林党死死的压着,大明的局势逐渐明朗。但是李毅知道,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等到温体仁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士之间发生政治利益的冲突时,大明将会卷入新一轮的党争。
到时候所有大臣都将会被卷入其中,而大明的局势也将进一步的恶化。
孙铈看着李毅,不明白的道:“朝中大臣都是国之砥柱,睿智之人,如何能说是死气沉沉?”
李毅知道孙铈认为长者代表着智慧,应当推崇。但是他却不了解有时候长者也代表者守旧,将会成为改变最大的敌人。而现在的大明,最需要的就是改变。
“老师,您说的希望是不是新皇?”李毅问道。
孙承宗抬起沉重的眼皮,无声地看了李毅一眼,“是,但也不是。”
李毅没有想到老师回答的竟然是这样一句话。在他看来不管是墨门还是史可法这等忠臣,对于如今想要实现大明中兴的崇祯都有着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这样的皇上,也渴望着大明真的能够实现中兴。
他沉默了一会,问道:“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子正,谦和,如今天灾不断,流寇四起,对于大明百般坏处,但是你们可曾想过有何好处?”孙承宗低声问道。
孙铈闻言低头沉思,如今大明天灾人祸,党政不断,边关还有蛮族叩关,乃是危机四伏的危险境地,哪里还有什么好处。
李毅倒是有些预兆,抬头道:“时势造英雄,每逢天下混乱的时候,都会有名臣武将展出头角,缔造一番辉煌传奇。老师可是说的这些?”
孙承宗满意的点点头,他和李武阳都没有看错,李毅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材。
“如今大明处境每况愈下,一方面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另一方面贼虏犯境,大明边关烽烟四起,但是这个时候朝堂之上皆是一群被争权夺势耗费精神之人,想要依靠他们实现大明的中兴可以说是绝无希望。如此一来,只能任用贤能才能摆脱衰亡形势,所以大明现在需要的并非精兵钱粮,而是能够带领大明走出困境的国士。”
孙铈闻言道:“可是这样的国士怎么才能找出来呢?”
孙承宗并没有回答,而是看向李毅和孙铈,问道:“你们觉得大明想要走出这等困境,应当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