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九十三章 韩一良  大明之纵横天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二年润四月,京师,紫禁城。

崇祯皇帝在得到李毅的书信之后,对于辽东内斗的情况才大略明白。

他本以为袁崇焕和毛文龙一前一后牵制东虏,形势安稳,没想到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节,居然到了这种境地。

崇祯皇帝心中忧虑,将李毅的奏折放下来,对着身边的曹化淳道:“袁崇焕要**文龙服软,统率东江军,这一点你如何看?”

曹化淳低首肃立,听到皇上问自己话,这才开口道:“毛文龙乃是一员悍将,统率东江镇已有数年,卓有功劳,也算是功臣。”

说到这里,曹化淳语气微微停顿,继续道:“但是毛文龙也是一个有野心的武将,将东江军当做自家私军,将东江镇当做自己的地盘,对于朝廷派去的文官道官十分排斥,对于袁崇焕命令也是阴奉阳违,此等野心佞臣,实属有不臣之心。”

崇祯皇帝瞥了一眼曹化淳,没有说话。

曹化淳的言论乃是朝中大臣对于毛文龙的一致看法,他们都是认为毛文龙乃是武人,却不愿接受文官节制,定是有不臣之心。

事实上如若不是东江镇干系重大,是牵制东虏的重要力量,朝廷大臣会直接说毛文龙意图谋反。

但是崇祯皇帝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毛文龙孤悬海外,以一己之力创立东江镇,并且多次进攻东虏腹地,围攻辽阳等地,乃是少有的有用之臣。

相比于一帮只会中饱私囊,排除异己的文臣,相比于一帮喝兵血,奴役军卒的武将,崇祯皇帝更加欣赏有勇有谋,铁血勇武的毛文龙。

他想了想,道:“李毅虽然在奏报中多有陈述,但都是自己臆想,并无真凭实据,在朕看来,毛文龙不臣之心不实,袁崇焕如此做实在不适当。”

曹化淳听了顿时道:“皇上,李毅并非庸人,他身在东江镇,既然有此决断,定然是发现了什么,所以才会这般着急奏报皇上。毛文龙是一个武人,武人没有文臣节制,造反情况在历朝历代也是常年,每一次无不动摇国本。此事,不得不防啊。”

“防?朕若是因为毛文龙是武将,对他防范,那么还有谁愿意为朕卖命?”崇祯皇帝年轻的脸上露出一丝恼怒,他看了一眼曹化淳,道:“袁崇焕答应朕五年复辽,如今已经过了一年时间,但只是修筑戍堡,完全呈守势。每年耗费朝廷数百万两白银,拖累朕的新政大计,他就是这么回报朕的?”

曹化淳看到皇上发怒,顿时跪倒在地,带着哭腔道:“皇上息怒。”

崇祯皇帝这才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失去理智,说了不恰当的话。

看了看左右太监,崇祯皇帝常常叹了口气,道:“并不是朕心急如焚。而是国事艰难,要实行新政,用银子的地方太多了。袁崇焕花费这么多银子,却寸步不进,反被皇太极压着打,长此以往,辽东将成大明流失元气的伤口。”

曹化淳这才明白,皇上并不是想保住毛文龙,而是心中渐渐对袁崇焕不满,借机发泄而已。

崇祯皇帝站起身,满脸忧虑的道:“自从去年皇太极威逼宁远,朕就对辽东局势十分担忧。想当初塔拜率领数千东虏士卒,就能威逼大凌河城,险些使得修筑半年的大凌河城被攻破,若不是李毅关键时刻束手城池,设计击败塔拜,定然是一场大败。朕就不明白,袁崇焕在辽东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为何到了现在,辽东军战力还是如此羸弱,不仅野战不敌东虏,连守城都困难。”

当初崇祯皇帝让袁崇焕去往辽东,一方面是稳定辽东局势,另一方面则是打造一支百战百胜的辽东军,反攻辽东。

但是一年半的时间,袁崇焕作出的成效让他十分失望,连带着对于袁崇焕也有了不满。

曹化淳道:“辽东局势糜烂已久,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治理。袁崇焕上任一年有余是,虽然没有做出多大的功绩,但平息兵乱,屯田修城,各个事务也是有了成效。”

“成效?朕的要的是收服辽东,击败东虏,而不是修筑了多少城池?”崇祯皇帝恼怒道。

曹化淳重新低下了头。

皇上年少聪慧,手段高明,但就是太过急功近利。

辽东糜烂这么久,是能够一两年能够解决的吗?

想到这里,曹化淳抬头望了望皇上,只见皇上神情烦躁,眉宇间有阴霾凝聚,看样子也是心情阴郁。

大殿寂静下来,各色宫女太监连大气都不敢喘,悄悄的静立在一旁。

崇祯皇帝坐了下来,想了想,道:“此事事关重大,我打算召集内阁以及六部两院长官前来商议,明日廷议结束,你传旨让他们去暖阁。”

高起潜躬身领旨。

崇祯皇帝求治心切,每日夙兴夜寐,勤政自律,相应的,他对于臣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使得腐朽的政府机构骤然加快运转,府衙官吏也是叫苦不迭。

京城各衙门官员岁数已经大了,也过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