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身为三边总督的杨鹤感受最深。
他曾经上疏朝廷,指出民乱之所以频繁,在于“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百姓吃蓬草、吃树皮都活不下去,又不想吃观音土胀死,唯一的生路就是相聚为盗。而其他的百姓就算吃蓬草、树皮能够活下来,但是官府仍然严加催科,收取税赋,这些人也活不下去,只能逃亡成流民,被反贼利用。如此一来,民不聊生,事态日趋恶化。
为此他,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
而实行这个战略,就需要朝廷的配合,多多拨发钱粮,并且赈济灾民,以免西北局势再度恶化。
杨鹤坐在书房内,心中为西北局势忧虑,当下书写奏疏,想要请求皇上尽快赈济灾民。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杨鹤眉头轻皱,但是良好的涵养还是让他冷静下来,沉声道:“什么事?”
跟随杨鹤上任的老仆低声道:“老爷,门外有个年轻人,自称是孙承宗的弟子,想要拜见老爷。”
孙承宗的弟子?
杨鹤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在嘴里念叨两句,才突然醒悟。
孙承宗的弟子不就是前佥都御史李毅吗?!他为什么来找自己?
杨鹤心中疑惑,在他看来,自己和李毅没有交集,李毅为何会前来拜访?
难道是因为自己曾抓捕墨门,他是来兴师问罪的?
杨鹤想着这些,十分犹豫。
过了好半天,杨鹤才让老仆带李毅进来。
书房安静下来,杨鹤的神情却变幻莫测。
他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从知县升为御史,再迁为右佥都御史,身为一个素有清望,不懂军事的文官,按理说是绝对不会担任三边总督的。而他之所以后来被吏部推选出来担任三边总督,还要由一件事说起。
崇祯元年九月,崇祯皇帝重新启用杨鹤,让他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初九的一天,杨鹤上奏疏指出图治需要先培养元气。
因为努尔哈赤造反,边关受累,军中士气低落,封疆元气大伤。辽饷加派,天灾不断,小民元气大伤。士大夫分别门户,彼此相攻,后浪前波互为起伏。今日追赃,明日削夺,屠戮忠良,死无完骨,士大夫元气大伤。
杨鹤所说的培养小民元气、封疆元气、士大夫元气,并非空谈,是针对朝局秉政者不知养之以静,不思其渐,反而一片杀机横聚胸腹,冲决齿牙取快一时的倾向而发。
崇祯皇帝领悟到了这一点,并且说“培养元气,今日要务”,对于杨鹤十分的器重。但是朝中一些大员们却认为“这学问用不得”,“养元气非其时”,决意把独抒己见的杨鹤排挤出朝廷,所以吏部就推举出顾全大局的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杨鹤现在急需钱粮稳定局势,而他对于朝廷的尿性十分了解,向朝廷要钱粮,恐怕就算到了也是十不存一。为今之计,他需要一个外力来帮助自己。而安新李毅,孙承宗的弟子,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李毅走进古朴精致的书房内,手里拿着一个布包。
杨鹤穿着常服,端坐在桌案寿面,神情平静的盯着李毅,有种不怒自威的架势,想要让李毅吃个教训。
但是等到他看见一个年轻的过分的青年走进来之后,自己反倒是吃了一惊。
他没有想到李毅居然这般的年轻,稍稍有些皱眉:“你就是李毅?”
李毅神情平静的点点头,好似面对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将包裹放到了杨鹤面前的书桌上,道:“杨大人,我打算转移难民去湖广求生,这是一些礼物,杨大人可以看看。”
杨鹤也不在意,解开包裹,露出一个面容扭曲的人脑袋。
杨鹤一介书生,哪里见过这等场面,吓得摔倒在地上,惊慌失措的缩在角落里。
李毅并没有丝毫的反应,只是继续说:“这是点灯子赵四儿的脑袋,算是我给杨大人的见面礼。外面还有数百跟着点灯子造反的俘虏,大人只管派人接收。”
杨鹤身子有些颤抖,闭着眼睛大喊道:“拿开,把这种东西拿开。”
李毅上前拽住人头,像是扔垃圾一样扔到旁边的痰盂里,重新坐了回去。
“你,你,你这是想要干什么?”杨鹤惊疑不定的道。
“我刚刚不是说了吗,请大人给了方便,让墨门的人把灾民转移到湖广地区安置。”
杨鹤勉强冷静下来,咳嗽一声道:“墨门乃是被通缉的反贼,李毅,你为了他们来求饶,就不怕本官拿下你治罪吗?”
李毅摇摇头,看着杨鹤道:“不怕。”
杨鹤:“……”
“李毅,你现在已经不是朝臣,本官也是看在孙老的份上才见你一面,你不要太过分。”
李毅看着杨鹤,道:“大人,墨门到底有没有勾结流寇,你自然明白。我不知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