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8章 大旱灾  高衙内新传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泊之南徐州境内,有一座芒砀山,山上三个头领,那混世魔王樊瑞也还罢了,装神弄鬼的神棍一个,八臂哪吒项充和飞天大圣李衮都是练短兵的好手,部下个个善使团牌短兵和标枪飞刀,在绿林道中堪称劲旅。这芒砀山与梁山泊的南界只相去十余里地,彼此距离如此之近,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宋江就借口芒砀山对梁山不恭敬,发动了黑道兼并战争,一战而降服了芒砀山一伙,三名敢战头领和数千精锐喽啰都归入梁山旗下。而这些行动都是由宋江一手指挥,其在梁山大寨中的声势地位更是与日俱增,远路来人多半只知梁山宋公明,而不知有晁盖的。

如此倏忽过了一年,高强预期中的大旱终于来临了!

这一次大旱范围之广,遍及江淮荆湖和福建,涵盖了大宋治下近一半的稻米产区。初时倒还罢了,六月份开始天不下雨,由于江南从本朝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就开始推广新种水稻占城稻,这种稻种早熟而耐旱,而且对土壤的肥沃度要求不高,因此六月时早熟的品种都已经收割完毕,还未引起太大的恐慌。

其后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了,七月八月依旧是滴雨不下,晚熟的夏稻无法灌浆,几乎全都枯死在田里,而秋稻则根本无法下种,由于江南的种植习惯问题,复种麦子的情形并不广泛,亩产量比稻米也要差许多,因此广大农户束手无策,只能望着晴得没一丝云彩的老天兴叹,村头田垄因为争夺不多的水源而引发的流血冲突此起彼伏,焦热的空气中似乎渐渐有了一丝血腥的味道。

要说北宋朝廷就算有多少不好,对于这样严重的旱灾还是给予高度重视,此类灾情一旦应对不当,那是要激起大规模的民变乃至武装起义的!

此次旱灾征兆先有,五月戊辰时京城就下了一场冰雹,砸坏了数千家的屋瓦,其后就传来了东南不下雨的消息,到六月中旬,灾情已经扩展到了两淮、荆湖和福建。

八月己亥,东京太师府

梁士杰下了马车,急趋府中中,沿途许多官吏向他问安,这位平素谦谦有礼的中书相公此刻双眉紧锁,视而不见。

推开书房的大门,只见一个腰系玉带的紫袍老者背着双手。面向南方天空而立,听见后面门开人来,他头也不回,淡淡道:“是士杰么?”

此人正是蔡京,如今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自从三年前第二次登上相位之后,连年有功,陕西战场童贯屡传捷报,广西南丹州也纳土称臣。为徽宗皇帝整顿盐茶专卖法案也颇有成效,朝廷财政状况大为好转,是以极受皇帝宠信。权位日益巩固。有一日宫中饮宴,官家赵佶喝的高兴,论起蔡京的功劳,竟将腰间的玉带解下来赐予他。要知道本朝大臣就算有再大的功劳,位不过开府仪同三司,衣饰都是所谓的腰金衣紫,自太祖以来带过玉带的唯有神宗朝的王安石一人。不过那也只是带了三天而已,表示一下无上荣崇。而后又交了上去。蔡京获赐玉带却是永久性的。北宋一朝独此一人,可谓独领**。

不过此刻他的脸上却殊无半分得意之色,要知道,当初受领玉带的王安石,就是因为一场大旱灾而黯然“下课”,熙宁变法毁于一旦。如今蔡京**更胜王安石,他能否渡过这场灾难?

梁士杰低声道:“恩相,适才有消息,韩忠彦卒。”韩忠彦是韩琦的儿子,徽宗朝第一批宰相人选,当时蔡京还在苏州谪居,此人与曾不和,后来因为哲宗时曾经主张舍弃湟州和郸州,因此一贬再贬,到此时终于辞世。

蔡京默然片晌,忽地喟然一叹:“老成凋零啊……”他如今也是花甲的老人的,至今仍在这名利场中挣扎,朝堂上举目望去多半都是后进之人,如今又听说一个同时代人故去的消息,曾无感怀?

梁士杰看他鬓角上,这几天又多了许多白发,原本乌黑的头发已然斑白,想要安慰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好在蔡京老而弥辣,这点烦思随即就被抛在脑后,韩忠彦的身后事自有有司料理,眼下他要操心的是别的事:“陕西秦凤路消息如何?”

“情况比预想的好,大通钱庄手中囤积了许多粮食,不时抛出以平抑粮价,现今斗米二百钱,比丰年只涨了一倍,还算稳定。”梁士杰答道。

“又是大通……”蔡京默默无语,此次旱灾,大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再一次承担了西北六路的军粮收购任务,在春天就出色地完成了百万石军粮入库,使得此次旱灾不但没有动摇西北大军,童贯还有余力拿出些粮草来赈济地方,极大地缓和了西北连年用兵在当地百姓中造成的厌战厌军情绪。

其次就是利用手中的粮食储备和深入各地的分支机构,适时地抛出和收购粮食,以平抑物价,这一点比单纯的发粮赈济灾民更加有效,无法急速上涨的粮价使得更多的百姓从中受益,连带也使得的秦凤一带整个经济没有受到灾情的过多影响。

提到这大通,梁士杰一直持赞赏态度,他微笑道:“高强侄儿这件事办的漂亮,开始时听说他开设交引铺子,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