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4章 想腐败就搞大工程  高衙内新传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闻,仗着蔡元长国学底子深厚,望文生义,大概是事先算筹的意思。等到打开一看,头一行大字就是:明堂建造计划书与预算书。

一看到这么古怪的标题,蔡京便料到了个八分:此事定是出自高强之手,好小子,在这等着呢?他年届六旬,精力依然渐衰,才看了个开头,那边梁士杰依然看了大半,忽然抬起头来,神情竟有些激动,急急对蔡京道:“共相,这奏本真是绝妙!士杰自问遍阅古今典籍,却从来不曾想到,建造此类重大工程,居然还能有利社稷!”

原来高强刚一得到这消息,立刻想起了现代的政府大工程项目建议书。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兴建这种大型工程都是劳民伤财的事,能免则免,然而以现代的观点看来,政府投资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对于社会生产其实有着相当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北宋的土地政策就是不抑兼并,又宽待士大夫,导致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官僚地主阶层手中。

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社会财富在某一个环节上积聚过多,最终必然导致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缺乏,进而带来市场萧条。如何解决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让已经堆积起来的财富重新进入流通当中。而明堂的建造,客观上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

这并不是说,明堂这类大型工程造的越多越好,相反,最适合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不应该是建造这类面子工程,而是应当用于大型的民生工程,如增加国民福利,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和道路桥梁之类。但历史的教训告诉高强,对于徽宗赵佶这样的皇帝,和他讲道理是没用的,他嘴上都说你有道理,屁股一转照样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而那些让他看不顺眼的人,没几天就会从朝中贬斥到地方上去了。

有了这种认识,高强才不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去硬顶赵佶。他一面联络自己老爹以及童贯、郑居中等政治盟友,约定日期一同上书,以达到一举促成明堂建设决议的效果;另一方那个面通过燕青,提出关于明堂建设的具体方案,凭借方案本身的新颖性给赵佶带来的刺激,再有几人一同上书所造成的“势”,定可如愿取得明堂的建造大权。

而高强的这份明堂建造方案,说穿了其实也没啥了不起,无非是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相结合而已。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已经有了一点雏形,比如熙宁年间一度推行的均输法,就很有点政府采购的苗头。但是如高强这样系统性地提出,对当时人绝对是一种震动。

此外,高强手中还有一个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应奉局。应奉局的设立初衷,就是为官家提供享乐的物质。其营设范围开始是花木奇石,很快便被高强塞进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奢侈品和玩具所代替,赵佶这几年玩的不亦乐乎,对应奉局是一千一百个满意。如今高强大力赞成他修建明堂,又有应奉局自告奋勇总览其事,他哪里还有什么不愿意的?

对高强的这一路组合拳,蔡京也有些措手不及,他就算有心要争夺明堂的建造权,一时间又哪里能提出堪舆高强的方案相媲美的计划来?当然,以蔡京的老辣和沉狠,若是一心要给高强下绊子,那么这计划就算制定的再好,施行起来也会处处受阻,最终可能连个地基都打不起来。

只是蔡京经过了这场旱灾时的艰难处境,他也明了了高强一派的支持对自己乃是极大的助力。最起码一点,如果没有大通钱庄,那样的大灾他是绝对挺不过去的。因此虽然高强将这明堂的差事抢了过去,念着大家还是同一道战壕里的战友,蔡元长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是高强这小子,近来越发狂妄了,怎生给他敲打敲打才好……”蔡京这里打着小九九,那边翰林学士待制已经开始商量奏章,热烈讨论一番之后,大宋明堂的建设议案就此敲定,并由应奉局总其外,梁师成以入内省都知相当于大内总管总其内,期以两年竣工。

张商英那里自然懊悔得很,不过高强这个方案所申领的钱财只有原来预计的六分之一,看在省了不少国用的份上,张中丞也勉强认了。要说张商英这个人,倒还是个肯做事,性格正直的官员,原来他被前任宰相章敦迫害,曾经打入元佑党籍中,责徙巴州安置。

这人到了地头,日子过得很苦,他原本在当地有间宅子,就提请蔡京许他搬到自己的宅子去住。蔡京也知道他是被章敦整了,其实政治立场未必就偏向旧党,于是便答应了。所谓雪中送炭,在这种情况下伸手拉了一把。张商英心里很念着蔡京的好处,后来复起以后,直做到御史中丞,对蔡京始终留了情份。再加上他为人正直,颇敢直谏,居然朝野内外都对他评价颇高,以至于旱灾最严重的时候,蔡京的相位遥遥欲坠,当时最有望接任的就是他了。

当时议定,又奏了些政务,便即散朝。蔡京回到自己的书房,刚把朝服脱下,长子蔡攸已然闯了进来,满脸的愤愤不平之色,叫道:“高强这小子,真的无礼!居然瞒着咱们搞些鬼扯伎俩,抢了明堂造作提举去,简直目中无人!”老丈人这么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