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4章 宋兵入辽界  高衙内新传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掠北去,此人全家都在其中。本当是深怀国仇家恨的,结果此人居然向阿骨打献上一首诗,说什么“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金人一般,叫阿骨打不可依约将燕京转给南朝大宋。那一副奴才面孔着实叫人齿冷。

心中虽然鄙夷,这时却不好显露在脸上,高强便与左企弓并马而行,往州徐徐行去,身后宋兵和辽兵并肩而行,标准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一路行来,高强便望见田野荒芜,村墟寥落,百姓面上多有菜色,不由得叹息道:“某在汴京时,常听人说起北地连年岁凶,百姓艰食,如今看来果然不错。”身旁就是燕京的大吏,高强这等话本是揭人家的疮疤,官场中以此为大忌,不过高强既然鄙薄这左企弓的人品,好歹要找机会刺一刺他。

左企弓听了心中自然不悦,干咳一声道:“闻听数载之前,大宋亦有旱情,江淮一带赤地千里,我燕地虽连岁歉收,谅还不至于此。”

高强侧头看了看他,微微笑道:“那年大旱,却是艰难,全仗我朝君臣吏僚同心并力,以时赈济,虽灾情最甚之处,斗米不过百钱,故而灾民得以全活者甚众,却不知如今燕地粮价几何?”高强这一问乃是明知故问,现今在燕地,粮价根本就不是用钱来计算,而是用绢帛,没钱买粮的百姓或者易子相食,或者铤而走险,到处都是危机四伏。

左企弓亦是官场老手,怎听不出高强这话语中的隐意?无奈自己这边天时不利,强辩只能自取其辱而已,只好打个哈哈,闭口不言。

自此到涿州,不过九十里,虽然按辔缓行,一日也就到了。当下高强直入涿州府衙,与左企弓验过文书,办了交接事务,有那些吏僚家不在本州的,交卸了职司便要离去,大众不免依依惜别,挥泪伤情,不必细表。

待交割事毕,自有大宋文吏接管,本州知州亦已委任,依着大宋新辟州县多用武臣的惯例,高强就承制,命常胜军右军统制刘琦为权知涿州事,后军统制关胜为权知易州事,待二州粗定之后,朝廷自然有循吏流官前来赴任,不在话下。

新府衙建立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出榜安民,依照高强向赵佶的奏议,凡新附州郡,一律免除赋税三年,嗣后则悉依辽赋不变,至于中原所行的榷盐榷茶诸法,则一律暂不行于燕地。要知大宋商品经济发达,远胜北地各族,燕地虽然是辽国最发达的地区,这方面和中原也还是有较大差距,一旦将这些通商之法统统用上来,与落后的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势必造成经济的萧条,进而影响政治的稳定。

刘琦与关胜到涿州之后,便即分遣各部下乡进坊,晓谕各处居民本州已入大宋封疆,一面阐明各项政务,一面将预备好的赈济粮米发放到各县各村坊。此二州与大宋接壤,民间的日常交往便甚为频繁,其百姓对于宋事知之甚多,再加上数年来从不间断的统战工作,大宋官吏所到之处皆有当地豪民接应引导,有的甚至当场就被宋官任命为书吏、衙前等等吏职,俾可收其理民之效。

当然,在事先收买的燕民之中,亦有些高端货色,譬如现在站在高强面前的这一位。此人年纪三十许,面如冠玉,气度沉凝,论风度比那雅量著称的刘琦也不差到哪里去,自报姓名乃是本州大族刘姓子,名唤刘晏便是。

“草民身为汉人,自当赞襄大宋收复本州,今州方入大宋,草民情愿自效军前,并乡里八百人,尽皆赤心为国,伏请相公收纳为感。”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