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下方射上来的,而是从半中腰射上来的。火焰如同火龙般左右横扫,让通道口附近十米左右的范围都燃烧起来,把日军逼退到十几米后。
随即,又是几道火焰从入口处射出,这次火焰直接横扫了日军盘踞的楼层,把里面的一切,不管是是人或者是物体都点燃了。连盛水的木桶也开始熊熊燃烧起来。
,!
日军整个陷入了混乱,每一个人日军都想从这火焰地狱中找到出路,却无计可施。
楼层下的李孝义营长听着楼上的惨叫声,轻轻叹口气。
没多久,好几名浑身黑黢黢的人影从通道下来。他们身穿臃肿的服装,带着奇怪的头盔。与外衣一体的头盔,呈现一种三角形。三角形前段有一根管子,像是大象的长鼻子一样。
几人下来后也没停下,直奔门口而去。此时门口已经挖了几个坑,这几人在战友帮助下,把燃烧的火焰喷射器脱下,扔到坑里。战友们立刻在火焰喷射器上铲上土,扑灭了上面的火焰。防止火焰配射器装油料的罐子因为过热而爆炸。
火焰喷射兵们穿着石棉制作的隔热服,虽然在火里往来一番,隔热服内部并没有感染到炙热。他们指了指眼睛的位置,战友们立刻用准备好的布帮他们擦干净那些位置的隔热玻璃。
就在火焰喷射兵们准备背上新的火焰喷射器,再上去喷射一轮。通道口里面传来一阵怒吼声,随即,几名日军居然拿着武器从上面冲了下来。
这几名日军身上的军服在通过这火焰通道的时候被烧着了,却依旧没有畏惧。
东北军的官兵们也没想到日军竟然悍勇至此,行动不免有些迟钝。营长李孝义已经拔出手枪,开始射击。随即,带着冲锋枪的班长们也从震惊中恢复过来,拉动枪栓开始射击。
何锐定下了东北军武器设计思路,就是枪族化。各种武器尽可能统一口径,零件也尽可能标准化,以实现不同枪械的零件互换。
手枪与冲锋枪这种近战武器,都使用9*20毫米子弹。这种子弹射程不远,实际使用范围都在50米内。但是9毫米弹头命中敌人,能非常有效的停滞敌人行动。
冲下来的日军被击中的那一刻,仿佛中了定身法,最终在子弹的攒射中摇摇晃晃倒下。
为了能够击破日军堡垒,东北军做了大量研究。大家发现,毒气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武器。但是一战后各国对毒气在战场上的使用十分忌惮,在巴黎和会上就商议了禁止毒气的问题。在之后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口头达成了协议,不能使用毒气。
东北政府现在毕竟名义上是民国政府的地方政府,何锐最终还是选择了火焰喷射器。
对何锐来说,不想给外国借口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东北的化工业从水平和产能上都远远比不上欧美,真的对打起来,会吃亏。
便是如此,火焰喷射器在堡垒内作战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在日本9号堡垒内部被烧成火海的时候其他几座砖石水泥构建的堡垒同样被击破。有些部队并没有直接派步兵进入堡垒,而是从一开始就用穿戴了隔热服的火焰喷射兵开路,一路烧上去。他们比李孝义营长更早完成歼灭堡垒内日军的任务。
消息传到军司令部,在转给集团军司令部。集团军司令郑四郎看了看手表,指针显示,现在是12点30分。
从9点开始,经过3小时30分钟的激战,东北军摧毁了日军12座堡垒中的8座,剩下的四座被摧毁只是时间问题。现在通向旅顺的道路已经打开,日军在关东州边境上的防线已经失去了阻止东北军前进的作用。
要不要给军委发个电报?郑四郎想了想,还是准备在彻底摧毁了日军所有堡垒之后再说。
不过郑四郎向等待出发14军发去了命令,要14军做好向金州地峡进发的准备,并且向14军强调,进攻路上很可能会遇到日军增援部队,决不能有任何大意。
当东北军全心铺在战斗上,在中国各地的《东北日报分社已经将号外发了出去。
,
报童们早就被通知,中午12点前到报社来领报纸。12点30分,在京城,在天津,在唐山,在上海,在南京,报童们清脆的童音在街道上响起。
“号外!东北日报!号外!东北日报!东北军向关东军发动了进攻!东北军向关东军发动了进攻!”
听到这消息的行人都惊到了。立刻有掏钱买下号外。
北大讲师周树人此时正准备回家,听到这消息,连忙上前,在被围住的报童手中好不容易买到一份。
号外是非常规时间的报纸,所以篇幅都很小,往往只有一张。此次也一样,东北日报的号外正面是大大的标题,‘东北军向关东军发动进攻’。下面简单的介绍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原因。
周树人曾经在仙台医学院就读,是现在日本帝国东北大学的校友。看完对此次军事行动的介绍,周树人立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