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兴庆府  皇兄宋仁宗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允初走出院门时,正好见到刚才找来的老妪,挑着两筐东西晃晃悠悠地走来。

老妪见是允初,忙说道:“没有人看见我,不打紧的。”

赵允初正午时分出城,一支二百多人的部队正在城外整装待发,他向队长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翟青事先可能已经关照过了,那位队长十分客气地让他入列。

此时已是宝元二年六月。

赵允初又去流浪了。

他随着一支西夏军离开城池后,向东行走,又穿过大沙漠,终于来到了想往已久的西夏都城兴庆。

兴庆毕竟是西夏的都城,它与赵允初已经到过的凉州大不相同。

离兴庆城不远就是沙漠地带,但是兴庆却是一座处在树木繁多的平原上的都城。

虽然比起东京城是小巫见大巫,但在这西北之地,有这么一座城池就很是奇迹了。

城西边贺兰山遥遥可见,城东大约三十里处,就是黄河。兴庆城的周围河流纵横,沟渠如网,土地肥沃,庄稼茂盛。

兴庆城有六个城门,城内店铺鳞次栉比,街道宽敞整齐。

赵允初刚进兴庆城时大为吃惊,街道两旁的招牌和匾额等皆是用西夏文字写成的,这种奇妙文字的泛滥使他真正感到自己是来到了异国他邦。

“这就是我要学习的西夏文?方方正正的,横平竖直,大体和汉字一样,但就不是汉字!”

他从一个看似汉人的小商贩处才得知,汉字在这里是禁止使用的,这所谓的西夏朝廷正在强迫推广使用近年来创造的本国文字。

其实不仅在文字方面,服装、化妆、甚至连见面打招呼,都一改以往流行的汉族风俗,而推崇本民族自己的习惯。

“看来真是雄才大略。”赵允初开始对李元昊有些敬佩之意了。

从这些方面来看,它表现出一种正在逐渐强盛起来的民族的矜持和自豪。

虽然给人某种滑稽的感觉,但却并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

赵允初一边在大街上徜徉,一边观察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他觉得西夏民族是一个混合体,有的人精悍,有的人凶暴,有的人愚昧无知,又有的人自视不凡。

西夏国的国策是以军事为中心而制定出来的,但其内政诸务几乎全盘仿效宋朝,亦由政府各级衙门一应署理。

“请问珈蓝寺院怎么走?”赵允初向路人打听学舍的具体位置。

但是大街上大都是西夏人,假装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搭理他。

“你这小孩怎么会说汉语?”一名老者没有这个顾忌,从后面走上来问道。

赵允初转身一看,原来是个老学究,正在费劲地向前走着。

允初看他应该是汉人,便说明了自己的身份。

老者点点头,把允初拉近了,低声说道:“原来如此。那就跟我走吧。说实话,我就是你们的教习。现在这兴庆府里,汉人最多不过百人,都是西夏人眼中的异类了。

我这个岁数便不想别的了,你这么年轻,还是想办法逃走吧。千万别留在这里或者回到你来的地方,马上就要打仗了。保命要紧!”

赵允初知道老者所说都是肺腑之言,便点头拜谢。

“前些日子,大宋仁宗皇帝赵祯已经下诏削去赵元昊官爵,除属籍,揭榜于边,并悬赏能斩杀李元昊者,就被封为定难节度使。”

“定难军节度使?”赵允初听到这几个字,便突然想到了那个在遥远地方等待他的小姑娘,她就是之前定难军节度使的女儿。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但这些勇夫很可能都是刀下之鬼。

不一会儿,就到了寺院。

与宋朝的国子监不同的是,学舍中并无学子,只有从各部队派来学习西夏文字的三十余名士兵。

除赵允初之外,其他的都是年青的西夏人。学舍中西夏文的教习却都是汉人,共有十余名。

好长时间没有与这么多的汉人在一起生活了,所以赵允初在寺中感受到一种亲切。

教习知道他原本是个老实的读书人,就为他安排了一个特别的任务:每日帮助教习们编纂准备颁发给学员们的小册子,给小册子中较为生僻一点的汉字加注解。

整个城池看不出太多生机,特别是在这学舍之中,更是死气沉沉。大家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自己的命运又是什么。

看来,宋夏战争一触即发了。

赵允初心想,大宋朝廷对于他的死活,现在可能已经不太关心了,毕竟都过去了半年多。

自己现在从这里逃出去到大宋地域,好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自己还有惦记的人。

时正值夏季,西北沙漠里吹来的风使得天气酷热,细细的黄沙越过城墙,落到城内大街小巷的地上。

风沙厉害时,白天像夜晚一样黑暗。而不起风时,又时常有雷雨。

日子就这样平淡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