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1章 七国鼙鼓动地来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现在大汉要找有大量作战经验的士卒,只能去边境地界找,总体人数可能都不会超过十万。

组建出一支精锐军队,其实没有刘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而从外因来进行分析,那就是七国一同叛乱,不仅声势惊人,实际上破坏力同样不菲。

这叛乱的七国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弱国。

哪怕最为孱弱的胶东国,亦能征发出两万青壮年来投入战场。

至于荆国、城阳国、长沙国投入战场上的士卒加后勤的人数,共计超过了十五万。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作乱的诸侯国是七个,却不代表那些没有作乱的那些诸侯国,心中就向着朝廷。

毕竟政治立场不能以简单的二极管思维去看。

说到底,刘启推动的削藩政策根本上是与所有诸侯的利益都相悖。

他们没有选择造反,有的是顾忌着大汉军队的实力,有的是念及朝廷以前的恩泽,有的是想从中浑水摸鱼谋求利益。

可要让他们死心塌地去支持刘启平定叛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明面上保持中立,私底下却暗暗与那些反叛的诸侯国进行联系的诸侯王,并不在少数。

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乃是齐王刘将闾。

毕竟齐地起兵的城西王、胶西王、蓄川王、胶东王那几位,全部是他的兄弟,要让他去大义灭亲,亲手灭了这几个兄弟……

且不说他愿不愿意,现在的齐国也没有这个实力。

毕竟齐国作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执行地,齐国的实力能够胜过从自己身上分出的某一个诸侯国,可要是两个诸侯国合力,那齐国最多抗衡支撑,但现在是四个诸侯国一起反了。

齐王怀疑自己出兵阻拦,那他根本活不到朝廷前来支援。

通过种种原因来看,现在刘启面临的局势是相当困难。

恐怕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登基后还在进行小调整的阶段,还没正式开始大动作,居然就直接将火药桶给点燃爆炸了。

对于晁错的提议,他在一瞬间有些意动。

如果晁错的命能换来退兵,哦不,只需换来一年的停战,那刘启觉得自己完全能够借着机会,将这些起兵作乱的诸侯国全部收拾了。

不过沉思片刻,他还是摇了摇头说:“晁,朕还是不打算采取你的提议。”

“为何?陛下您若是念及往日情谊,那完全不必。”晁错振振有词,他昂首说道,“天下苍生和您的基业更加重要啊,我用一死来换得这些,难道不是值得的吗?”

刘启有些感动,接着他叹了口气道:“若你的付出是值得的,那朕愿意带着你的寄托往前走下去。

但朕纵然将您杀死,那些逆贼退兵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要知道从他们起兵的那一刻起,就彻底地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不再剩下退路,如果没能攻进长安将朕杀死,那么死的就一定是他们。

故而朕若杀了伱,那恐怕你只会是白白死去。

朕不能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啊。”

相比历史上的刘启,现在的他面对七国之乱的时候,冷静了不少。

至少想通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自己接下来得派遣军队去平息这场动乱,而非靠着政治手段去试图安抚那些逆贼。

听完这些分析,晁错不再头铁地提出赴死,脸上浮现出一抹忧色。

要知道决定直面死亡时,靠着一腔血勇可以硬顶过去,但劫后余生,那反倒会让人变得畏手畏脚起来。

现在他见刘启拒绝献祭自己来换取停战,才开始正式考虑如何解决接下来的问题。

要知道晁错原本是打算赴死,根本没有想过如何从正面将那些诸侯王的叛乱平息。

何况他在政治上有些天赋,对于军事则是一窍不通,只有勉强看懂地图的能力。

晁错端坐许久,苦恼地挠了挠头,打破沉默道:“陛下,要不您还是考虑一下臣开始那个提议吧。”

局面崩坏如此,自己根本看不出来破局的希望啊。

有时候死了,一了百了,反倒心里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不像生者需要考虑那么多的问题。

刘启摇了摇头。

他在冷静之后,整个人身上的浮躁气息一扫而空,他静静地将之前丢在地下的那些文书一一拾捡起来,仔细地翻阅。

过了约莫两刻钟,刘启抬起头来说:“我有想法了。”

“陛下请讲。”晁错眼睛一亮。

刘启深吸一口气道:“我们接下来要做两手准备。

其一,我们得在关中、三河地区征召军队,从长安派出将领去统率他们,与那些逆贼作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