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九章始于足下  大汉羽林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太子。

刘据和汉武帝见此物大喜,长安茂林子弟,更是由此对于任平能够弄出来“三大神术”笃信不移。

往来运输粮食,需要采用大量的牛车,骡车,驴车。

在任平眼里,他看见牛,就想起耕地用具,看见驴就想起了阿胶,骡子也是干活出力的好把事。

这些牲畜,数量有限,朔方各地都在搞大基建,沃野城的民宅大院多了,原来的城内范围,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拆了重建未免太浪费了,所以任平就下令,将现在的沃野城当作内城,于此基础上再向外扩充方圆二十里的范围,重新修建四面城墙,以作沃野城的外城墙。

北河的河道,窄路多,不适合行大船,扩充河道迫在眉睫。

要想富先修路,朔方郡现在作为北面边塞地区的经济,工艺,交通,军事重心,以往的那几条年久失修,遍布沟壑的官道显然不够用。

这三个工程项目,单拿出哪一个放到其他郡县,诸侯国,都是要举全郡之力的大工程,更何况朔方郡还是一口气三管齐下,三个大工程齐头并进呢!

缺人,其他郡可以支援,朝廷下派的车师俘虏也到了,缺牲畜,朔方部的其他郡县便支援不了。

耕牛在古代王朝,不管到什么时候,也是一个郡,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民生物资。

再加上田地收了粟米,平整一下,便要施肥再种,朔方郡本土的耕地耕田,也离不开牲畜。

为了缓解各项工程运用牲畜的压力,任平便让公输鹏领着工匠,先行弄出来木制的简易三轮车。

这种简易三轮车,轱辘,车链子等等各项车身构造,都是用木头做的。

榫卯结构,老祖宗玩的溜得飞起,木链代替铁链,短时间完全没问题。

人骑在上面,毫无舒适性可言,但就是可用人力代替牲畜,解决了短途运输问题。

任平要造的东西太多,这也是为啥他一直找理由,向长安茂林的豪商巨贾要工匠的原因。

傻子都知道,铁制的比木制的要好,关键是现在任平治下不缺铁,公输鹏在朔方找到了两个铁矿,可是他缺成熟高效的冶炼技术。

这里面涉及的专业知识太多,任平初中学的物理知识都已经还给老师了,往后的数理化知识,根本就没有污染过他的脑子,让他想办法提升工匠的冶炼技术,加大生产规模,难度不亚于让其在大汉手搓“苹果核”。

专业的问题,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解决吧!

改进冶炼技术的问题,任平依旧还是抛给了公输鹏。

他也没指望,公输鹏现在能够想出来办法,或许穷其一生,这个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但好歹大家有个努力的方向目标了,任平相信,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或许用不上几代人,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初步解决。

任平能做的,只是在这群工匠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至于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便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了。

朔方水路的商贸,能在短短几个月,就做得有声有色,自然也少不了任平老爹任安的默默支持。

他爹任安自巫蛊之祸后,就被汉武帝贬到益州做刺史去了。

任平大婚之后,他自己前脚刚走,他老爹后脚便也出发了。

自家大哥任力,倒是没有离开长安,去长安北军做了一个营长,还是骊山附近的外北军。

当初参加北击匈奴的将领,至少都被封为关内侯,任力官职没升就算了,还降了一级。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对于自家能够留在长安照顾老母和妹子,感到很开心。

原本任安一家子是要跟着他赴任益州的。

但是在其子任平做了镇朔将军,朔方郡郡守,朔方部刺史后,汉武帝亲自颁了旨意,留任安的家眷在京。

这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看得明白。

不过任平和任安,对此倒也无所谓。

他们父子俩,又没有反心,老妻和女儿留在长安,还免受路途颠簸之苦了。

父子俩都是刺史,每年都要回京述职,一家人也能正常团聚。

任安在做北军护军之前,就做过不短时间的益州刺史,对于益州的情况,他是轻车熟路,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吏之间,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所以任平这边大肆发放通行表文,虽然没有给自家老爹提前去信,但任安也不是蠢人,父子俩,不互相支持,那还能靠谁来支持。

有任安的从中斡旋,拿着任平发放通行表文的商贾,方才可以在益州畅行无阻,并且大量收购,采买货物。

此举也是双赢的事,大量商贾到来,通过采买货物,改善了益州百姓的生活。

有了钱财可以赚,百姓能吃饱穿暖,即便是益州的南蛮,都暂时消停了许多。

任平这般大力发展商业,除了自家玩得东西,每一样都特别烧钱外,还有一层想要让豪绅大户的谋利目光,从百姓耕地上转移出去的意思。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