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三章一波三折  大汉羽林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子刘据就是任平回家路上的绊脚石。

刚出了未央宫,结束了今日的大朝议,任平别说回家了,就连和自家父亲任安,一句话都没说上,便被太子刘据拉着,上了他的车撵,一同回转博望苑。

眼见于此,任平心中暗道:这父子倒也不用怕自己在京中结党营私了,他这一年到头,就回来长安一二次,还都被太子刘据“看”得死死的,别说与同僚交集了,就是想回家多聚聚都难。

好在自家的儿子,媳妇都随自己在朔方,若是一家老少,全在长安,就任平在朔方郡,汉武帝父子还来这一套,他就真得找他们父子俩说道说道了。

不得不说,大汉的制度,在这方面还是很人性化的。

将军或都尉在外,除非领兵出征,只是驻守边防的话,子嗣,家属,皆可随军。

当然这种制度,不出几百年就会被后世证明,乃取乱的根源所在。

大汉因为是察举制,二千石的大员子嗣,亲属,皆可选出两人任两千石以下的官吏。

如此一来,便导致,如果家族里有一人坐上了当地的郡守,郡丞,那他便可从家族中,选出一两个亲信子弟,任一县的县令,县尉,如此一来,这个家族最起码控制了一個县的武装力量。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就拿任平没有清理的朔方六郡为例。

那些被一众豪绅大户私藏起来的百姓,都成了他们的“私产”,平常是种地走商,搬运货物,遇到战争,那就是一支不可小视的私军。

因为几代人,都跟着一个家族,只要这个家族的家主不是傻子,那些“私军”到了战场上的忠诚度,战斗力,则原非寻常士卒可比。

寻常士卒不拼命,后面也没有督战队,人数众多,督战根本也督战不过来。

一但战事不利,他们转头就跑,事后将军收拢败兵的时候,他们再回来便是了。

军法再严,也无责众之力。

大家都是败兵,将军便是想要下令按军法从事,命令刚一下达,也就才出大帐,便会被手底下的士卒,一拥而上,乱刀砍死。

私兵则不同,主家不退,他们退了,抛开恩义不谈,一旦战事结束,免不了要受罚,若是主家战死,这些私兵的下场更惨。

因为没有被朝廷登记造册,他们便没有正式身份,没有正式身份,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土地。

没有土地,他们除非躲进深山老林,数十年不出来,要不然就只能继续寻个主家做私兵。

左右都是私兵,他们这种主家战死的败军,便是寻到了新主家,待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新主家肯定也是有自己的私兵,他不可能放着自己培养几代人的私兵不用,转而大力重用这些外来者。

与其之后过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吃了上顿没下顿,干最苦最累的活,拿最低奖赏的生活,私兵大多数都会选择与主家共生死。

而一般正常的主家,也会做好阵亡私兵的抚恤工作。

抚恤金这个东西,在古代官方部队中都不多见,一般都是死了便死了。

如此一来,天长日久,一郡之地,便要由几家独占了。

这般情况,在和平时代没什么,毕竟地方豪强,只能是地方豪强,朝廷想要收拾,不过分分钟的事。

可一旦到了天时有变,似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情况,便太正常不过了。

任平自然也知道察举制的弊端,但他可没功夫,去对抗天下世族,再则如今其这么做了,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他的任家,已然在向大世族发展了。

他总不能还没等搞事,就先把自己搞了吧?

任平可不想做王莽。

任平折腾来折腾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于私,他是为了活命,保自家的荣华富贵。

于公,魂穿一回,谁不想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青史留名,也分好名,恶名。

留恶名容易,留好名却是难了。

想留好名,最起码得做到让治下百姓有饭吃,麾下士卒够精壮,四海昌平。

要不然在一本薄薄的历史书中,和一众之后茫茫多的牛人大佬抢占位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让治下百姓有饭吃,和保留世家,二者并不发生冲突。

西汉的土地亩产一石至十石不等,结合斤数,便是一百二十斤到一千二百斤不等。

按朔方郡的土地肥沃程度,一亩收获五六百斤粟米不成问题。

一年两季,加起来便是一亩千斤,刨除上交给朝廷的赋税,百姓自产自足,绰绰有余,甚至还能往外贩卖一些,手里有点余钱。

但现在整个大汉,除了朔方六郡以外,其他各州郡的百姓,少有能吃饱饭的。

据任平所知,长安的米价,也已经到达一斤百钱了。

不过长安到底是天子脚下,物价高,也属正常。

再则能在长安居住的百姓,多少都是有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