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出宫,刺青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夜凉如水,天色暗了下来。

诸公们离去。

晏殊最后一个走。

赵骏看出了他离开前欲言又止,似乎有些话要对自己说,便主动提出送送他。

从观稼殿走出来,扑鼻而来的是稻香。

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在月光下,两个人漫步在出宫的草坪上。

身边竹林婆娑作响,花香扑鼻而来,假山倒影遮在他们身上,将两个人都隐没在了阴影当中。

“赵骏啊。”

“嗯?”

“官家说,明天你就可以出宫了。”

“嗯。”

“出宫之后,有什么打算?”

“肯定是先安顿好,然后认真读读书,把经义弄好,再去汴梁城内外走一走,看一看。”

“嗯,这样最好,求学问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

晏殊这句话说完之后,赵骏没有接茬。

两个人就一边走着,一边就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里。

过了片刻晏殊才继续道:“现在距离乡试只有二十多天了,来得及吗?”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乡试应该没那么难吧。”

“确实没那么难,你之前说明朝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取题为文,我大宋没那么复杂,只需要硬背即可。”

“死记硬背是我的强项,我们后世的文科生也多强调硬背,这应该也难不倒我。”

“就算是没有考上也别灰心,大不了明年让陛下再开恩科就是了,开恩科是把原本两年或三年一次的科举变成一年一次,这并不违反规定。”

“呵呵,我可懒得浪费一年时间,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赵骏笑了笑。

“既然如此那就最好。”

晏殊嘴唇蠕动了两下,这才说道:“赵骏,你也不要怪我们,当年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官家能把今年经义定为《孝经》已是格外开恩,大大降低了难度,伱要认真努力才是。”

“我知道。”

赵骏道:“也没有怪你们,就是觉得我应该有资格让你们开个方便之门,又不是让你们直接帮我作弊写答案,只是调一下考试难度和经义占比。结果没想到这都不行,让我心里有些失落而已,看来我的重要性没那么大。”

“不。”

晏殊认真地摇摇头:“你的重要性很大,比我们的命都重要。但有些例子不能开,开了就会坏了规矩,这是不能更改的事情。”

“行吧,我也知道搞特殊待遇确实不是件好事,我没那么小肚鸡肠。”

赵骏耸耸肩:“就希望你们以后能把你们的考试经验认真传授给我,乡试还二十多天,春闱还有半年时间,这半年功夫里,就麻烦你们了。”

举人试其实还算简单,就是策论、诗词、经义。

其中经义只要求熟背七经当中的一门即可,到时候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报考。

关键是进士科。

他之所以坚持考进士,是因为其余明法科、明经科以及制科在官场里地位比赐同进士还低,受到歧视更严重,且基本难以升迁到高位。

只有进士科一甲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升迁速度快,地位稳固,拥有成为宰相的可能。

所以北宋就有像章惇这样,即便是考上了三甲进士及第,但排名比较靠后,又因族侄章衡考中状元,羞于名次低而愤然拒不受敕再考一次的情况。

进士科的内容依旧是以诗词歌赋、策论为主,分别为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选六经当中的墨义十条,正常情况下是最多的《春秋》和《礼记》。

因此即便你在举人试当中自己挑选了比较简单的《孝经》作为考试内容,但到了进士科的时候,依旧要考其它六经,还是要求你把其余六经都背得滚瓜烂熟。

根据南宋学者郑畊老的统计,当时宋朝版本的七经总为八十多万字,这还只是内容。另有各大儒注释、解读、讲解,都要背诵,林林总总加起来,考上进士可能至少要背几百万字的经义。

这也是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原因。

赵骏既然了解古代科举史,自然清楚这些,所以他才希望调低经义的占比,提高策论和诗词歌赋的比例,这个要求在他看来并不过分,毕竟自己的重要程度远比整个科举考试都要高。

可对于这些寒窗苦读几十年,背了不知道多少经义才考上的进士们来说,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原则问题。

这就是双方存在差异的地方。

不过他们的分歧最后还是由赵祯给化解,赵祯是皇帝,裁定了今年主考科目是《孝经》,那就不违反原则和规定。

毕竟《孝经》也是必考的七经之一,只是由于少,难度低,以前基本不考而已。

晏殊担心他们没答应赵骏的要求,赵骏心里有些不满,所以才想出来解释解释,安抚一下他的情绪。

但赵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