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蝗灾频繁,希望赵祯能重视天意,对于朝廷的人事和政策做出调整,尽快让天灾消失,百姓恢复平静的生活。
面对这种情况,赵骏下令地方一旦发现蝗灾,就立即组织人手扑灭,并且散播谣言,说蝗虫并不是上天的惩罚,而是上天的馈赠,因为吃蝗虫可以滋阴补阳、延年益寿。
要知道古代从官方到民间对蝗虫都颇为敬畏,认为这是老天爷的使者,因此别说扑灭,就算是看着满天虫灾吃自己的稻谷,也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
但现在赵骏不仅打破这种传统封建思想,还在这个思想上赋予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意义,加之又是官方散播的谣言,可信度自然增加。
一时间各地蝗虫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灾害减轻了许多。
几种因素叠加之下,大宋各地的田亩数量大大增加,又有花生、红薯、土豆作为补充,百姓对地主手里的土地需求大幅度下降,地价自然也应声而跌。
可以说朝廷算是半买半强迫地主把手里的土地交出来,并且对从官府手里买地的人进行限制,极大惠及了下层百姓。
虽然不乏有贪官污吏,联合地主将朝廷开垦的田地中饱私囊,但这样的人下场一般.
所以可以说现在大宋的政策就是把大量土地从地主转移到农民手里,完成一次不需要王朝变革,就能够解决土地兼并的变革。
正常情况下王朝想达成这一点难如登天。
但宋朝一是本身对地主非常严苛,不存在什么举人、进士免税一说,就难以形成明清时期那种江南士绅集团。
二是通过击败西夏、辽国的大胜,加上推动商品经济和外贸发展,地主阶级的重要性就进一步下降。
简单来说就是明清时期的地主是和官员绑定在一起,因而皇帝想要推动改革应该说难如登天。
而宋朝官员和地主只是可能有利益纠葛,却不是完全绑定在一起,失去了官方层面的庇护,地主阶级面对国家机器,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听到临城普惠百姓的政策非常得力,赵骏还是很高兴,又问郑勇道:“现在县里还有多少没有田地的佃农?”
“县里不知道,俺们乡的话,总共有一千七百二十四六户,丁口是一万一千三百三十二人,无地佃户去年有五百多户,到今年就只有四百多户了。”
郑勇回答道:“官府对这些没有地的佃户都优先考虑,没有钱也没有关系,官府会把他们雇佣去修河、修路、开垦荒地,一年下来就能买那么三四亩。”
“很好,这才是朝廷希望看到的事情。”
赵骏愈发满意,虽然庆历元年之后,大宋几乎大部分财政全都补贴进农业了,但效果显着,这些钱没有白花。
随即他又说道:“那你们农会平日里都在做些什么?每天的工作又做哪些?”
“就是传达一下县里的政令,再四处收集一下乡里田地、丁口数量,哪些人家里有几亩地,几间房之类,有时候遇到各村有争执,也会帮忙劝说一下。”
说着郑勇鼓起勇气,苦笑道:“说起来不怕知院笑话,这农会就是个苦差事。咱们没什么人想干,俺也是被乡邻推举上来的,要不是处事公道,乡邻信任,早就不想做了。”
“这差事确实不好办,没什么好处不说,上面有任务就只是发给你们,又不体谅你们的难处。下面的人想让伱们帮忙,不帮忙还埋怨你们。”
赵骏想了想,自然也就迅速明白了原因,说道:“甚至他们还会觉得你们在里面捞好处,我说的对吗?”
“可不是吗!”
郑勇一拍手诉苦道:“那些家里有十多亩地,不符合要求的,就希望我们帮忙瞒报。那些没有地的,就希望我们尽快帮忙把地批下来。我们哪有这能耐?县衙又给了任务,两头不讨好。”
“朝廷让农民组建农会的本意是希望有人帮扶农民,能够直接与官府对话,解决农民的困难。现在看来虽然有一定帮助,但确实让农会比较辛苦。”
赵骏沉吟片刻,说道:“你说的问题我知道了,朝廷会进行一定的变动,让农会能够更好地成为连通官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
“多谢知院,多谢知院。”
郑勇千恩万谢。
“嗯,我注意到如今农村里有很多陈规陋习,就像今天遇到的这吃绝户,你觉得这是对的吗?”
直到此时,赵骏才开始正题,目光望向远处。
就看到远处的东阳村骚乱已经平息,不明所以的村民都被释放,主谋的刘家老二、老四,以及瞒报的老大都被官府抓走。
家家户户都躲进了自己屋里,现在整个东阳村都是一片风声鹤唳,很多人连门都不敢出来。
虽然这事与他们无关,可本质上来说,他们就是吃人血馒头。
即便吃绝户是传统陋习,但在这种潜规则下,刘家老二、老四办这种宴会本身就是在堵他们的口,哪怕他们隐隐猜到刘老三的死不同寻常,可吃人最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