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克萨哈稳如老狗。
大败明军之后,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乘胜追击。
因为从他得到的情报里,他发现,此次吴三桂和李定国等明军老将一个人也没有来。
如果贸然追击,万一中了对方埋伏,那这场胜仗就白打了。
其实苏克萨哈之所以打得这么稳,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此战他必须胜,若是败了,有一个人绝对不会放过他。
这个人不是康熙,正是我们的老熟人,鳌拜。
鳌拜打十次败仗没人敢说半句话,可他苏克萨哈只需要失败一次,鳌拜就会想办法让他再也打不了仗。
他俩的恩怨,说来话长。
其实历朝历代,朝堂之争不管什么时候都存在,清朝也打不破这个桎梏。
朝堂之争,一直以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争斗,而是两个阵营的互相博弈。
鳌拜和苏克萨哈也不例外。
在顺治留给康熙的顾命四大臣中,鳌拜与索尼、遏必隆同属顺治嫡系的两黄旗。
苏哈萨克属于多尔衮执掌的两白旗。
而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矛盾极深,对顺治威胁最大。
后来,苏克萨哈检举揭发多尔衮有谋逆之心,从而得到顺治赏识顺利上位。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狠狠打压过鳌拜所属的两黄旗。
多尔衮死了,苏克萨哈目前是两白旗的负责人。
那以前的账,鳌拜不能去地下找多尔衮,只能找你苏克萨哈要了。
这是两黄旗和两白旗两大阵营的博弈。
还有一点,鳌拜非常看不起卖主求荣的苏克萨哈,耻与为伍。
这是私人恩怨。
苏克萨哈必须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才能和鳌拜分庭抗礼。
南京大捷的消息很快就来到了京城。
得知喜讯的满朝文武欣喜若狂。
除了鳌拜。
他脸色铁青,像便秘一样。
苏克萨哈做大做强,对他百害无一利,他必须要赶快想办法遏制苏克萨哈的实力。
若是让苏克萨哈站了起来,倒霉的肯定是他鳌拜。
昭圣太皇太后,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立即大力嘉奖苏克萨哈。
打了胜仗苏克萨哈也没有闲着。
他迅速让士兵修补城墙,修筑防御工事,做好面对明军反扑的准备。
这次攻打南京,永历带的约十五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他自己差点就被抓去留学了。
南京大败,皇上下落不明的消息传到福州的时候,吴三桂,李定国也惊惧不已。
他们当机立断,立刻召集人马火速朝南京方向赶去。
当务之急,是先找到皇上。
那么,我们逃跑经验丰富的永历皇帝到底跑去哪里了呢?
那日攻城之战,看到清军突然从天而降的坛坛罐罐,永历还有点纳闷。
苏克萨哈这么穷吗?不会扔点石头?这坛坛罐罐的连花花草草都砸不死。
很快,他就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罐子应声落地,流出一摊摊黏糊糊的东西,看着挺恶心的。
永历还没反应过来,一支支火箭呼啸而至。
他就这样看着一粒小小的火苗,落地后瞬间就窜出漫天火光。
军队开始乱了起来。
冲锋的士兵为了保命,只得扔掉手中的兵器,有的就地打滚,有的解下甲胄灭火。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扔了兵器,脱下甲胄,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仗打不了了,要逃命了。
永历知道,这次完蛋了。
他立即下令撤退,可满清八旗已经“比巴拉,比巴拉”叫着从城门杀出来了。
此刻,局势已经完全失控,明军一败涂地。
永历被影密卫和众将簇拥着,立即南逃。
幸运的是,战败后的第三天,他就在福建与浙江的边界处,遇到了前来救驾的吴三桂等人。
吴三桂和李定国等人在半路捡到狼狈的永历,立即把他迎回福州。
路上众臣都默契地对南京战败之事闭口不谈。
永历回到福州之后,召集众将士做好防御,防止苏克萨哈来犯。
随即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天一夜,谁也不见。
此次战败,对永历打击很大,他需要时间好好闭门思过一下。
众臣也没敢去打扰他。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永历这个居庙堂之高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作战经验。
他没有详略得当的战术规划,也没有步步为营的部署,战略还是靠上帝视角。
前几场大仗他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他能窥全貌,能提前预防并解决问题。
能顺利收回东南沿海各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清廷的“迁海令”。
这项命令导致沿海的老百姓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