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0年代的物价情况  四合院:原本只想当个小透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凭票供应“,在审查上当然也更加严格。

当时的粮票发行的时候可能是一元钱一斤,但因为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后来价格已基本比粮票本身的价格翻倍了,一斤四到五元钱很正常的,实在是不能小觑一张小小的粮票。

就像之前说得,铁路是经济的命脉,粮食就是人们的生命线,这关乎的就是全家人的温饱与安定,这也是当时计划经济下的弊端,粮票也一直扮演着置换食物和生活用品的角色。

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粮票发行之后,定量最高的是广州,每人每月1.5斤。

粮票就长期被大量使用。

此外,烧饭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而且往往不够用。

在当时虽然说食品及生活用品,尽管粮食是定量供给,但也有个人购买的情况,特殊情况也有,那就是很有钱的情况下,高价购买粮票等等。

而对于粮票,他和粮证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粮证是从粮店领粮的凭证,上边记录着家庭人口和每人的粮食定量,相当于一种买粮证明,而粮票则是供出差、看病、探亲等外出活动去饭店吃饭之用。

在当时发行的粮票有三类:一类是全国粮票,由国家粮食部门发行,在全国各地均可使用。第二类是地方粮票,又地方发型。

第三类是军用粮票,由军队上统一使用。

当时有一位老教师,不幸弄丢了40斤粮票,着急之下甚至想要自杀,但实际想想,如果一个四口之家少了四十斤的粮票就等于本月每人减去了十多斤口粮,这个月基本就无法生活了。

那没有粮食吃的话,自然是要饿死的。

3、那个时代的工业品

那价格不菲工业品典型来说,比如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值基本相当于“国企职工“三个月工资,这个也是随着生活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最少也要120元。

试想换算到现在来看,可能就要5000元才能买得起,价格也是非常昂贵,对比现在生活也是最少需要一两个月工资。

记得之前书上看到,当时乒乓冠军李振恃的母亲给李振恃哥俩各买了一双球鞋,花费了十几元钱,这也就是“妈妈给李振恃打球的全部支出“,在很多年之后他还舍不得扔,对他来说价值意义很大,十几元钱在当时来看,那已经是一笔巨资了。

当时的工资,其实普遍也只有20元到40元左右,这还主要是收入比较高的工人群体,偶尔有上百的,那已经是相当有钱的人群了,这种工资情况在农村会更低,1959年中国看上去很“便宜“的物价,事实也说明中国那时候人民也真是不富裕。

在当时要读小学一年级,学费只要8毛,在教育经费这块还是很便宜的。因此,直观地从农业生产力的购买率来看,还是钱花的少但可以买到的东西比较多。

再来说教育方面,在1960年的时候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次性收费的,就算在印刷发放一些学习资料也不会有二次收费。

1960年农村的一个小孩去上学,也就几分钱,可以与现在一些普通的农村小学保持在一个基本水准,城镇里的话会贵一些能够达到1到2元钱。

缝纫机的话当然只有城里人买得起,在农村几乎看不到。

像来自上海的“标准”、“蜜蜂”等品牌的缝纫机,售价至少要150元,都是非常昂贵的的,这就好比现在买辆车一样,可能最少都需要我们大半年以上的工资,动辄就是十万元以上。

最后来说这个一响,指的就是收音机,价格也是不便宜,毕竟当时国家的钱也少,对比60年代和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那相差的都不止一千倍。

4、关于六十年代,总是能想起记忆深刻的一元钱

在建国初期的物价大波动被成功地制止以后,人们的经济情况下滑了不少,很多人在菜地里捡着茄子和辣椒的嫩叶和嫩茎生吃,都是商品奇缺害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民的生活水平。

现在国家日新月异,一个普通工人的收入也可以达到2500元底薪,比以前的生活水平不知道要高出来多少,但相应的物价也涨了许多,现在的一斤青菜可能就要几元钱,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六十年代初期国民社会状况较解放前得到改善,但整体水平仍然低下,教育开始逐步普及,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然而在大跃进生产之后又经历三年饥荒,在国家落后的经济体制之下,人民生活还是比较困苦,国家财力大部分投资于工业,无力发展农业,粮食减产加剧,自然产量越来越低。

社会发展的这几十年来,伴随着工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各种工业化的产品也是纷至沓来。

可能在以前价格昂贵的自行车和收音机,现在变成了家家都能拥有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