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4章 矛与盾的关系  四合院:原本只想当个小透明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同意陆总工的意见!”

“我也同意!”

很多与会的专家和项目人员,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我也很赞同陆总工的意见,林胜利同志提出的这个设计改进方案,确实非常的好,但是我们实施起来,有的问题,是不是困难了点?”

“比如说,那个改用新型火箭弹射座椅,并加装海上救生设备的方案。”

“我们所里倒是正在研究这個新的装备,总体的设计构造和理论数据,倒是能满足改进方案里的技术要求,但因为一些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问题,拿出可上机的样品,最快也得三个多月以后了,会不会耽误五爷的总装进度?”

“想要快的话,上级得尽快给我们提供,足够的设备和材料上的支持才行。”

搞弹射座椅和海上救生设备的专家,把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在会上,借着表态,顺便给提了出来。

“是啊,我们所里的问题更为突出,别的那些问题,大家克服一下,或者找同类替代,或者是需要熬时间,都能搞出来。”

“可那个护尾警告器,别说是自行生产了,现在连从外面进口,都非常的困难,至于搞研发,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根本没有任何的技术资料可以借鉴。”

“再说了,别说我们研究所了,就是咱们三机部,也没有立项过这个关于护尾警告器的研究项目啊。”

“这个短时间内,想把这个护尾警告器搞出来,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啊!”

发言的这位,是搞机载雷达研究和设计的专家陶教授,陶教授是目前雷达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他们那个研究所的中流砥柱。

他都出言说,这个护尾警告器不好搞了,那就真的是不好搞!

这个护尾警告器,说白了,也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变相的雷达。(护尾警告器也叫雷达告警装置)

说到这,就得提一下,机载雷达和雷达告警装置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是先有矛、后有盾的关系。

先有机载雷达,再有雷达告警装置;先有导弹,后有导弹预警装置。

最早的机载雷达系统出现在二战的鹰酱P系列战机上,称之为“雷达机炮瞄准具”,当时可是独家拥有的“黑科技”,鹰酱的飞机在坠落前,飞行员必须手动拆下雷达机炮瞄准具,扔下地面或海里,才能跳伞,绝不能让脚盆鸡得到。

雷达机炮瞄准具让能够在十几公里远,扫描到敌机,并以雷达信号作为测距瞄准辅助,在1500米距离内对敌机进行射击。

雷达机炮瞄准具最大的功效,就是提前发现敌机,辅助测距瞄准射击,做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比其他国家的光学瞄准系统先进很多。

二战后,毛熊对鹰酱的雷达机炮瞄准具产生了浓厚兴趣,直到50年半岛战争,仍然没有得到一手资料和样品。

51年10月的一天,毛熊终于从一架迫降在半岛海岸沙滩上的,F-86战机上得到了它。

为确保迫降飞机不被鹰酱炸毁,毛熊付出了损失7架米格-15的代价,我兔的同志们,半夜出动了500人才把这架飞机从海滩拉了来回。

毛熊的工程师,第一次接触到了实物雷达瞄准具,随即研发了第一款雷达告警接收机,并装在了米格-15的尾部,俗称为“护尾器”。

护尾器能够在7至8公里远的距离上,探测到F-86的雷达机炮瞄准频率信号,提醒飞行员后面有敌机尾随,让米格-15屁股后面长了眼睛,大大提高了米格-15战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毛熊在研发告警装置的同时,也仿制了雷达机炮瞄准具。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机载雷达从简单的测距、航炮瞄准功能雷达,发展到了搜索火控一体化雷达,后来最先进的就是有源相控阵雷达了。

雷达功能无非就以下两个,搜索与锁定攻击,搜索相当于在黑夜里,用手电筒扫过一片区域来寻找目标;锁定攻击,好比在黑夜里,用手电筒定向照射,使目标始终暴露在亮光下,然后,扔一块板砖过去!

现代雷达告警装置,能够区分搜索与锁定,以及不同型号雷达的信号,从而给飞行员提供更准确的威胁信息。

导弹预警,又分为雷达预警与紫外信号预警,中远距离空空导弹,自带雷达,同样能被告警装置探测到。

紫外信号预警装置,能够探测到导弹尾焰中特有的紫外信号,此时离导弹到达的时间,只有短短几秒钟,必须立即释放干扰弹进行最后防御。

事实上,一旦告警装置接收到被锁定信号时,已经处于极端被动的状态,如果在不可逃逸区,也就是空空导弹推进火箭发动机工作距离内,战机很难逃脱被击落的命运。

不过,如果敌方雷达还处于搜索阶段,雷达预警装置,还是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

但是,随着数据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