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章 力战群魔  明末真武,朱元璋重生胖揍列强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卑鄙了!”多尔衮气的直跺脚。

佛门和道门的援兵刚一出现,起初他不在意,认为朱重阳还会进行第三场战斗,只要用心戒备就行。

哪里知道,朱重阳不按常理出牌,看到形势大好,悍然发动了攻击。

这下直接让他自乱阵脚,方寸大乱。

更让他看不透的是那两个领头的和尚和道士,他们应该是第一次和朱重阳见面,居然能这么快领悟他的意图。

这是怎么做到的?

更让多尔衮愤懑不平的是,这八百个高手出手的速度太快了,顷刻间就把清军的阵型撕裂开一条口子,杀戮数千名大清的士兵。

多尔衮的失败主要错在对形势的判断上,这和拿破仑在滑铁卢遇到的情况一样。

兵法讲究的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的变化瞬息万变,只要把控好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就能决定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

朱重阳的优势就在于这里,他的心意时刻保持冷静,就算最暴怒的状态下,反而更冷静,就连体内的七杀血脉疯狂的杀意也不能影响他的意志。

他原本也想将游戏继续下去,最好等下逼迫多尔衮出手,他就可以在单独单的对战中,想办法击败他或者是杀掉。

多尔衮对大清的意义重大,这点朱重阳十分清楚。

当然这也是最好的发展,也是举办三场阵前厮杀的根由。杀戮对方的主要人才可以降低国运。

此时连场的失败让多尔衮气急败坏,已经沉迷在局部的胜负中。

朱重阳却跳出这个怪圈,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推衍后续的战局发展。

直到衍空和王卓率领八百高手的出现,瞬间就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利用“真武大帝”的名号提醒这两人出手,这不是无的放矢,是基于有典故才会说出的。

真武大帝另一个名字叫做“九天荡魔祖师”,天生的职责就是扫荡群魔,还世间一个郎朗太平。

这个只要对中原的神话传说有过了解,不难猜出里面的意味。

真武大帝都出现了,自然是要清除邪祟。南明的敌人是谁?是大清!那么大清是什么?是外族番邦!对于南明来说,大清就是邪祟,是邪魔外道,是注定要打倒的存在。

怪就怪多尔衮对中原的文化不了解,这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文化上。

这主要还是源自他的性格问题。

多尔衮对中原文化的态度是反对的,对学习这些文化也有一种抗拒的思想。

这一点就不如他的八哥皇太极,这个前任的后金国主,被自己的亲生弟弟所杀,并且掩盖成暴毙的假象。

皇太极崇尚中原文化,经常与大玉儿一起找汉臣吟诗作对,研究经义。他认为想要征服一个民族,就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而了解文化最好的对象就是当地的土著。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传承五千年的文明绝对有精妙的地方,他就是要找到这些东西,然后去学习。

在这一点,大玉儿也持有相同的态度。

大清就是在他倚重大臣的态度下发生了巨大转变。努尔哈赤在辽东建立后金这份基业,可是并不强大,正是在皇太极利用汉臣的治理下才逐渐强盛起来,有了和大明一争长短的实力。

他还让满人都去学习中原文化,这样的行为让多尔衮不止一次的大骂他是满人的“叛徒”!

可惜,此人已经死了。独留下多尔衮一人撑住大局。

若是此人没死,兄弟一心,大清的国力还会强大十倍,

可是,没有如果!

好在大玉儿还活着,她是皇太极的皇后,身为女子却有着和自己丈夫一样的政治思想。

刚好多尔衮喜欢她,他俩是青梅竹马的关系。

大玉儿强烈要求下,才拴住多尔衮这头疯狂的狼王,让他对汉臣多留住一份耐心,也多一份倚重。

若是按照多尔衮野蛮的想法,不把汉人杀光就算好的了。

这样的人自然不是朱元璋转生的朱重阳的对手。

战场!是抛弃情绪的乐园。

谁有了主观情绪,谁沉迷在某一种战术中不可自拔,就会落得吃败仗的苦果。

在朱重阳的精心策动下,清军遭受重创。

前来援助南明的和尚和道士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本就是高手。五百的佛门罗汉把金身修炼到第二层,三百的道士修炼仙道突破到第二层。

八百人的队伍个个都是以一敌百的身手,光是这支僧道奇兵,就等于南明这边多出十万大军。

朱重阳从梁山九当家文泰来手中获得三千的子弟,李定国和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残部,整合在一起就是一万三千的兵马,在呼兰花这些高手的率领下,能够发挥出十万大军的战斗力。

还有金陵城中何腾蛟统率下的三十万大军,失去史可法和他的五十万大军。

全部加起来,南明这个小朝廷足足还有五十万的兵力。

有心算无心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